除了學習與拼搏,朝氣蓬勃也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本該有的天性
2021-07-09 09:06:41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最近,我和一個學生聊起作息,她告訴我,自己每天早上7點出宿舍,白天除了吃飯外幾乎都泡在圖書館,復習功課,準備考研,晚上10點半甚至11點回宿舍,洗漱后還得背背單詞,躺在床上還得回想一下白天的知識點,甚至熬到凌晨一兩點才睡覺。周末與平日基本一樣,安排得滿滿當當。她的作息不是個案,很多同學大體類似,一些同學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

我不禁想起20年前的我。那時候我也念大三,也在復習考研,但忙歸忙,并沒有太緊繃。我經常下午和男同學打一下籃球,下晚自習和女同學打一下羽毛球,周末與舍友湊錢打打牙祭,十天半個月光顧一次學校附近的錄像廳。

時過境遷,社會發展形勢大不一樣,新一代年輕人的就業壓力大很多。但無論怎么說,除了學習與拼搏,朝氣蓬勃也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本該有的天性。

念小學一年級的女兒,她的書包大概15斤重,每天放學后,各種功課打卡、課外輔導、興趣特長任務等接踵而來。她似乎早已習慣了這種模式,以至于我問“女兒,你累不累”時,她云淡風輕地回答我:“沒有覺得太累”。

他們目前的各種“日理萬機”,也許有助于記住書本知識,考了高分。問題是在唯分數論的導向下,一旦成績或排名沒有達到心理預期,也很容易困惑:“我不夠努力,我要繼續努力”“我不會讀書,我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我適合做什么,我不知道”“我的未來何去何從,我很迷茫”……

真正的知識與能力習得離不開社會,而不能只在學校找,拿著書本尋。社會知識、強壯體魄和健康心理,對于他們完整人格的塑造、在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對他們有什么建議呢?我想到的是“留白”。

留白本是中國藝術作品創作的一種常用手法。而在我的專業領域,“留白”一詞大意是:在城市發展與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應該摒棄為了單純追求GDP增長而急于求成,用各種產業或基建項目把城市填得滿滿當當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應該保留一些田園、荒野、閑置地或生態保護區等“白地”,其目的在于維系與增進城市的自然與生態屬性,讓城市多一些荒山、田野、公園、菜地或綠植;讓動物和植物有機會重新回到城市,城市的生物多樣性特質得到顯著增強;給后續更優質的發展機會提供預留空間,讓城市未來發展擁有更多可能性。

城市需要留白,人也需要留白。留白讓我們暫別現代社會的高強度與高壓力,讓我們有時間停歇、停頓和緩沖,讓我們的大腦放空與休息,用有趣的事卸載我們承受的壓力與不快。

我身邊就有不少具有留白意識的朋友,有的熱衷于周末徒步,去到沒有信號的山野里爬坡越坎,與大自然來一次全天候的深度接觸;有的癡迷于拍Vlog,時不時拍攝、剪輯、修飾和發布短視頻,做一個日常生活的記錄者;有的背包里隨時裝著各種石頭,得空的時候與石頭說說話;有的掛念“天光墟”(夜間集市)的各種舊式玩意兒,癡迷于用時間凝結而成的東西。

通過留白,我的這些朋友不約而同地收獲了快樂與輕盈,不僅由此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或工作效率,也極大改善了生活品質。留白不是虛度光陰,更不是自甘墮落。留白秉持“過猶不及”和“休養生息”的原則,主張“謀定而后動”“三思而后行”,致力于謀求各種結構性平衡。

于城市而言,留白是自然環境與建成環境的平衡,是生產、生活與生態的平衡,是當下與未來的平衡。

于個人而言,留白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事業、家庭、社交、運動、興趣和娛樂的平衡,是身體與靈魂的平衡。

于社會而言,留白是現代性(的后果)與抵抗現代性(的后果)的平衡,是快節奏、高壓與慢生活、低壓的平衡,是增長與發展的平衡。

留白是一種大智慧,愿更多人擁有這種大智慧。(姚華松)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