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重家,自古把家庭教育當作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開蒙的責任在父母。人必有家,家必有訓。深厚家學往往是孕育大師級人物的搖籃,既是家族門風的嗣德人,又是振邦安民的居要鯤鵬。古今家訓誡子篇如百花之園,萃取兩朵,聊表心得。
被錢穆先生稱為“算得上一位標準的教育家”的曾國藩,生前已經結集出版的《曾國藩家書》就極受世人矚目,成為曾家教育后嗣的家訓。曾氏家族從農耕之家到書香門第,歷經四世筆耕磨礪。祖父曾玉屏是該宗族思想文化的開創者,從一個紈绔子弟“立起自責”,一心力農,頗有成就。總結出“魚、豬、蔬”三大治家法寶,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以不學為恥,講求禮儀,賓接文士。曾國藩回憶自己早年隨父親蒙童識字讀書,父親秉承“不學為恥”的家風,發奮攻讀一輩子。曾國藩從小就有一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倔勁,與父親的教導息息相關。
曾國藩提出了以孝悌為本分、以和治家、以勤持家的訓條,家庭力求和睦,和氣致祥,能力挽家運;家人要克勤克儉,勤以言傳身教。曾國藩把祖訓光大成“書蔬魚豬,早掃考寶”的8字家訓。前4字是祖父一生的總結,曾國藩又加上一個書字;后4字是自己的續誡,要求子弟早起灑掃,祭祀祖先,心懷敬意,與人和睦,胸懷仁愛之心。曾氏家族的兄弟在曾國藩的影響下,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一直遵循克勤克儉的原則。到了曾紀澤這輩也與曾國藩一樣重視言傳身教,他會親自教孩子英語、音樂和書法典章,會抽時間陪孩子琴棋郊游。耐心陪伴有時也是最微妙的家庭教育。曾家子弟人才輩出,無論在哪個行業,其彰顯出來的人格與品行都反映出曾氏一族的家庭教育和家族傳承的文化底蘊。
俞氏家族由一般農戶向書香門第的轉變,也歷經百余年,可追溯到俞樾的祖父俞廷鑣。他童年即入私塾,刻苦用功,涵養了家族的學術氣息。其子俞鴻漸嘉慶年間中舉,后在常州教授生徒。俞氏家族重視家學傳承,自設家塾。到了俞陛云這輩,祖父自編《曲園課孫草》,指導孫兒讀書。俞陛云不負多年苦讀,探花進士及第,入了翰林院。“九一八”事變后,因曾與溥儀私交甚好,被請在偽滿洲國任職,俞陛云當即撕信絕交,拒絕與偽政權合作,閉門著述,高風亮節令人欽佩。閑暇時編著了啟蒙詩歌讀本《詩詞境淺說》,給子孫講解古詩詞。俞氏家族走出一位在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的紅學、樸學大師俞平伯就不足為奇了,是有厚實的家學淵源的。
祖輩的學識、涵養、認知,這種文墨書香便是這個家族的根基。孩子良好品格的獲取,很大程度上來自長輩,秉承于一點一滴的言傳身教。(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