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歷下區龍奧學校二年級的語文課堂上,王琳琳正在講解第一篇課文《小蝌蚪找媽媽》。
王琳琳之前任教于“山東省教學示范學校”濟南市甸柳第一小學。曾多次獲評教學能手和優秀班主任的她,在去年9月,通過教師輪崗雙向選擇,來到了剛剛建校的濟南市歷下區龍奧學校,擔任語文教師和班主任。
“希望能把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班主任管理方法帶到這里來,和這里的青年教師共同學習、共同交流、共同成長。”王琳琳說。
與王琳琳一樣,濟南市陡溝小學執行校長馮康也是一名“外來務工人員”。時任濟南市經十一路小學教導副主任的他,今年參與集團內交流輪崗,二度來到城郊學校陡溝小學任職。在這里,他牽頭建起了嶄新的音樂教室,發展了16個學生社團,舉辦校園達人秀,帶領學生排練民族群舞、全員登臺表演,為農村孩子插上了“音樂的翅膀”。
“對學校來說,‘雙減’對應‘雙增’,教學、課后服務都需要‘提質增效’。其中最關鍵的核心因素是人,是教師資源,特別是名優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濟南市教育局局長王品木表示。
發揮名優教師的“酵母”作用,讓教師由“學校人”轉變為“系統人”,培育培優促優、名師培養的“孵化器”,濟南市的“教師輪崗”之路迄今已經走了10年。
2011年,濟南市以名優教師交流為突破口推進名優教師跨校交換,引導優秀教師由城鎮學校向農村學校、由優質學校向薄弱學校、由超編學校向空編學校流動,受援學校派出同數量、同學科、同學段的教師到對方學校交換任教。2015年,升級版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方案將輪崗人員范圍擴大至校長和教齡滿6年的教師,交流經歷納入教師職稱評審條件,區域內交流輪崗、名優教師交流、城鄉對口交流、個人主動性交流等4種交流輪崗方式自由組合、同步推進。鼓勵區縣成立教育集團、聯盟或學區,優質學校帶動薄弱學校或農村學校,在集團內部實行跨校交流輪崗。
與其他城區相比,被黃河一分為二的天橋區在城鄉教育均衡方面顯得尤為“先天不足”。以黃河為界,南岸屬于城區,北岸屬于農村地區,城鄉教育水平的差異曾經使得北岸的很多家長想盡辦法送孩子過河擇校上學。這一現象被當地群眾戲稱為天橋教育的“孔雀東南飛”。
如何破解這一教育窘境?在推進黃河北岸學校教育硬件建設的同時,天橋區出重拳打破教師“一校定終身”制,以教師支教和掛職學習兩種方式促進優質師資正向流動。
“從2013年起,我們將黃河兩岸各15所小學結成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僅用4年時間,就使黃河北岸15所農村小學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天橋區教體局局長張萍說。
張萍出示了這樣一組數據:2014年交流教師139名,其中選擇跨校競崗63名,接受統籌調配76名;2017年交流教師234名,其中選擇跨校競崗233名,接受統籌調配僅1名。
“這組數據,反映了教師參與交流的主動性在提高。更多教師感受到交流帶來的更好發展空間,開始將參與交流輪崗視為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階梯。”張萍說。
濟南高新區則在“區管校聘”中實現了教師與學校雙向選擇,即教師可以選擇學校,學校擇優聘任教師。根據各學校公布的新學年教職工崗位情況,每名教師可向兩所志愿學校提出擇校申請,并在被學校聘任后,向所在學校提出交流申請和擬交流學校。今年,全區符合交流條件人員510人,通過雙向選擇實際交流人數94人,占比達18.4%。
“各區縣已經實現10%以上的教師交流
輪崗,帶來全市教師隊伍的均衡發展,真正實現了孩子能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推進了‘雙減’工作的落實落地。”濟南市教育局教師工作處處長馬曉天說。
作為教師交流的配套政策,對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等鄉村學校短缺學科推行學區內教師走教制度,帶動了城鄉教師資源進一步均衡,教師隊伍活力顯著增強。
截至目前,濟南市共有近兩萬名校長、教師參加教師輪崗,“單位不固定、崗位常流動”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管理機制已成常態,義務教育教師交流輪崗實現制度化、常態化。
“群眾有所呼,教育有所應。我們會繼續深化教師交流的政策指向,發揮名師對青年教師的輻射帶動以及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提升拉動作用,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以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為‘雙減’賦能增效。”王品木表示。(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