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實施,意義重大而深遠。從社會層面講,這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涉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有力舉措。從學生的角度看,減輕課業負擔,能讓他們不再被繁重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有更多休息時間。對家長來說,“5+2”托管模式解決了“接孩子放學難”問題,還不用花錢上校外托管班,可謂省錢、省力、省心。
這些都是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益處,也是國家實施“雙減”政策的初心所在。但是,如何在“減”的同時做好“增”的文章,教師、家長須共同發力。因此,做好“雙減”政策下的“增減法”,要把握好3個關鍵點。首先,充分尊重教育發展規律。規律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在完善質量評價、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培養、營造良好生態的基礎上,給予學校和教師更多的話語權和自主權,讓教師潛下心來抓教學,探索更多導學式、啟發式教學方式方法,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生動力,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因材施教、因類施教的主陣地在課堂,必須守好,這也是彰顯“雙減”政策的生命力所在。其次,彰顯學生的特點和優勢。學生成長、成功的路有千萬條。如何抓住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優勢,助力學生高點起飛,考驗學校、家長的責任與擔當。“雙減”是減負增效。效從何來?需要落腳到學生日常能力的培養,體現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貫穿到家長責任與擔當的踐行。這個過程,需要家校通力合作,在陪伴成長中多學習、多觀察、多思考、多溝通,既看到學生的不足,又要根據學生的階段特征和個性化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引導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尋找到學生成長的支點,利用杠桿撬動其精彩人生。最后,嚴格落實制度措施和要求。“雙減”落地生根,需要各級各部門嚴抓制度和措施落實,更需要持續強化家規、家風建設。導致家長焦慮的最主要原因,是說做分離,知行不統一。家長要以身作則,從點滴做起,從自我做起,從家規做起,引導孩子把“減”出來的精力用在自我規范的“增”上,實現提質增效、“強身壯骨”。(王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