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從小體育成績不突出,每年校運會都是鐵打的啦啦隊。關于運動會,他會提到好吃的、一篇運動會作文以及課外書,唯獨沒有比賽的體驗。有一年的運動會前,兒子從書包里拿出了一張運動會號碼簿,全家人興奮不已,以為他有機會參賽了。結果,兒子說:“這是人人都有的,只是一個紀念品。”
老師也說,往年,學校運動會提倡人人參與,但這種參與,往往是參與到入場式、廣播操、親子趣味接力等這些表演環節中。但這些不是比賽,也無法代替比賽。我一直期待,兒子能在小學畢業前體驗一把運動員的感覺。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春季的學校運動會,增加了一個特別的比賽項目——400米個人挑戰賽。
所謂的挑戰賽,面向的是3-6年級沒有正式比賽項目的孩子——簡單說來就是,站上賽道的不是班級里的體育小達人,而是以前運動會的板凳隊員。學校邵亦冰老師介紹說,會想到這個項目,就是因為發現幾乎每個班都會有一些同學,從來沒機會參加運動會比賽。
兒子第一次有機會參加比賽,我這個當媽的特別興奮,聯絡班級家長幫著多拍些照片,甚至還聯絡了一個跑馬大神給兒子錄了一段加油視頻。
這場規??涨暗?00米挑戰賽,參賽人數超過300人,選手分成了30個小組,裁判員人數也達到30人——光這一個項目,就進行了半個多小時。體育老師周廣全也說:“我當了23年的體育老師,這么大規模的單項比賽,也是頭一次經歷。”
這場比賽中,我特別關注到了首次參加運動會的孩子們。
305班的女生錢欣逸從沒有報名運動會,但這次,她以1分57秒跑完400米,她說:“沒想到跑完我一點都不累!下次運動會,我敢舉手報名了!”
五年級的許子川是小組最后一個沖過終點的,他告訴我:“我真不喜歡跑步!以前聽到體育課要考試就很緊張。”今年第一次站上賽道完成400米,許子川笑得特別開心,“以前,我跑400米要3分多鐘,但今天我的成績是2分12秒。”——那神情有點小小的驕傲。
“我敢舉手報名了!”這是采訪中,我聽到最有感觸的一句話,這也該是學校運動會的意義。
作為一個媽媽,也是一名體育記者,我深深覺得校運會不光是更快更高更強破紀錄,也應該鼓勵運動成績不那么優秀的孩子走上賽道,不懼挑戰——因為你不知道這一次小小的高光時刻,會給他帶來怎樣的改變。
轉眼,這次特別的運動會結束已有半年,我看到了兒子的改變——他不再怵體育課,甚至主動報名參加學校晚托班的田徑社團;每次學校體育課測試,他總會一臉驕傲地告訴我,我跑步又超越了某某某,運動甚至成了他作文中經常會寫到的話題。
本周五,他將代表學校參加區學生體質抽測。滿分120分的模擬測試中,他拿到了109分,排在所有參加抽測的男生第10名。
我敢、我行、我可以……這一切的改變是從學校運動會的改變開始的。(記者 王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