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我媽看見這條新聞”“這就是小說男主角吧”“為什么人和人的差距這么大”……近日,重慶大學一名新晉95后博士生導師引發關注。當事人馮磊于2021年1月進入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工作,入職時年僅25歲。這是該校計算機學院有史以來首次為應屆博士生提供博導崗位。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博導出現在公眾視野。90后能否勝任博導之職?為何高校“后浪”一浪高過一浪?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青年學者嶄露頭角
“重慶大學聘用25歲博導的做法并不新鮮,近年來很多高校都在引進有能力的青年學者。”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學斌說。
記者梳理發現,像馮磊這樣的年輕博導并非首例。2016年,時年26歲的劉明偵成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一度引發熱議;2018年,時年28歲的胡劍成為華東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2019年7月,時年28歲的李琳成為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年來,90后甚至95后教授、博導不斷涌現,日漸活躍在教學與科研的舞臺,成為學術新星。
通過分析這些90后教授的簡歷,不難發現,他們大多來自材料工程、基礎醫學等學科,也有部分來自計算機、農學、社會學等學科。相對來說,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類,人文社科類較少,且他們大多發表了數量較多的學術論文,其中不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自然》《細胞》等頂尖期刊發表的論文。
“理工科的創造力和活力需要年輕人,把他們評為導師也符合這類學科的發展規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說。同時他認為,和文科相比,理工類學術研究的衡量標準更加明確,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年輕人更多展現自身的機會。
多元評價助力年輕人挑大梁
像馮磊這樣的青年學者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除了個人的天賦與努力之外,更有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作用。
長期以來,高校與科研機構通過年限資歷、“帽子”頂數、項目經費等量化指標來進行人才評價,這樣的評價機制雖然有其合理之處,但同時也造成了部分有能力的年輕學者由于“硬條件”限制,無法展現才能。
近年來,“破五唯”成為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趨勢。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應突出質量導向,重點評價學術貢獻、社會貢獻以及支撐人才培養情況,不得將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分配、獎勵掛鉤,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總體方案》主要還是想轉變評價觀念。在教師評價時,盡可能地從多角度進行綜合評價,而不是僅僅依靠單一標準判斷,這也是當下高校教師評價的一個基本方向。”中國教科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李立國表示,當前我國一流學科建設日益激烈,需要不拘一格舉人才、“破五唯”選人才。在這一背景下,大量年輕博導、教授的出現,屬于正常現象。
學術評價機制需更加科學
這些年輕人能否勝任博士生導師的工作?關于這一點,不同專家給出了不同的看法。
“100年前的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陶行知等人都在自己很年輕的時候就擔任了學校的重要崗位。”儲朝暉介紹,1917年,時年26歲的陶行知回國,擔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同年,和陶行知同齡的胡適受聘北京大學教授。他認為,如果青年學者在自身從事的專業領域里有足夠的能力,那么就應當獲得指導博士生的機會。“博士生導師是一個工作崗位而非身份,沒有必要把它泛化、標簽化。”
李立國則表示,以學術水平選拔博導可以理解,但這種方式不具有普遍性,因為博士生導師除了要具有相應的學術水平之外,還需要其他經驗,比如課程授課的經驗、指導學生就業的經驗等。“博導的定位是全方位的,要堅持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它不能簡單地和科研人員畫等號。”
“人都是需要不斷成長的。”儲朝暉建議,高校可以采取相應措施,幫助年輕博導克服經驗不足的問題,比如實行針對年輕博導的培養方案、開展博導間的交流活動等。
李立國認為,想讓年輕博導真正發揮作用,關鍵是建立一個全面、良性的學術評價制度。“目前我們判斷論文水平僅僅以刊物為依據,這也造成了部分領域的學術壟斷。需要建立一個更加科學的評價機制,能夠把真正有創建性的、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篩選出來,讓青年教師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多元化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值得鼓勵,不可能大家都遵從同一模式,關鍵是篩選程序要客觀公正。”儲朝暉說。(見習記者 梁昱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