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脫口秀大會上,剛生完二胎的選手張踩玲曾吐槽,容貌焦慮已經升級到寶寶出生時肚臍眼打結漂不漂亮了。
現實生活可能沒有段子那么夸張,但有些寶爸寶媽確實為了寶寶的顏值煞費苦心,其中一個關注的焦點就是他們的頭形。當上一代扁頭的審美退出歷史舞臺,家長們開始追求讓孩子擁有一個漂亮的圓頭,于是一種矯正頭形的頭盔悄然進入市場。
這種矯形頭盔外觀看起來笨重厚實,價格動輒好幾萬元。其效果到底如何?適用于哪些寶寶?真的有那么多寶寶需要矯形嗎?
三萬元定制矯形頭盔 寶寶戴上后長了痱子
劉女士加的幾個寶媽群,時不時就會聊起寶寶的頭形問題,群里討論得越熱烈她就越焦慮,“特別是看到有人曬自家圓頭的寶寶,真是讓我羨慕得不行!”
劉女士說,自己出生時是一個標準的圓頭,但沒幾個月就被外婆用硬枕頭睡出了扁扁的后腦勺。外婆對此引以為傲,她卻自卑了好多年,長大后都不敢扎暴露頭形的丸子頭。
所以女兒出生后,她特別在意寶寶的頭形。到了3個月左右,她怎么看都覺得女兒的腦袋不對稱,左側腦袋稍稍有點凸起。
家人都覺得她多慮了,頭形不可能是完美的正圓,以后頭發蓋住就看不出了。醫生也告訴她,這個程度的不對稱不需要額外干預,一般來說長大后會自行改善。
但劉女士無法釋懷,開始在網上搜各種矯正頭形的方法,最后,一種矯正頭形的頭盔引起了她的注意:它的外觀像迷你型號的電動車/摩托車頭盔,分為進口和國產兩種,價格分別為28000元和3000~5000元。
聽說4~6個月是頭形矯正的黃金時期,劉女士不顧家人反對帶著女兒來到了一家進口頭形矯正機構。機構工作人員先用一臺裝有多個攝像頭的儀器掃描了寶寶的頭形,然后根據掃描結果進行評估,最后認定寶寶頭顱畸形處于輕微和中度之間。
工作人員告訴她,一般中度以上才需要佩戴頭盔。但她沒有被勸退,“錯過這段時間,以后想矯正都沒機會了,養孩子不能抱僥幸心理的。”
國產頭盔需要用寶寶的腦袋做石膏取模,劉女士選擇的是進口頭盔,工廠會根據前期掃描數據進行定制。頭盔做好后,女兒剛看到還挺好奇,但一戴到頭上就開始哭鬧,“這么小的孩子,戴這么大一個頭盔,肯定不舒服。她一哭我就心疼,但沒辦法,只能狠狠心讓她忍著。”
幾天后,女兒漸漸適應了頭盔,但新的問題又來了。當時杭州秋老虎正猛,氣溫高居不下,頭盔透氣性不好,捂得寶寶的腦袋狂流汗。劉女士只好每隔2個小時就取下來,但最后女兒脖子上還是捂出了一片紅紅的痱子。
“他們推薦戴夠5個月,我們只戴了3個月不到,看到兩邊基本對稱之后就停了。”劉女士說,雖然寶寶遭了點罪,頭盔價格也不低,但最后看到效果還是比較滿意的,她的焦慮也緩解了。
摘掉頭盔那天,她迫不及待拍了一張女兒的圓腦袋發朋友圈,“頭盔畢業!這圓圓的腦袋,老母親看了極度舒適。”
每天都有家長帶著孩子 找醫生要求評估頭形
在社交軟件上輸入“矯形頭盔”,會跳出來許多寶媽們的使用分享。頭盔的型號、外觀五花八門,但原理大同小異,都是通過佩戴促進顱骨向標準方向的區域生長。
除了矯形頭盔,還有一種具有塑形功能的枕頭也頗受歡迎,號稱可以給頭部一個弧面的支撐,避免頭骨局部的受壓。寶媽王女士為了糾正家里老人給寶寶睡出來的扁頭,先后買了三款不同型號的塑形枕頭,交換著使用。
浙大兒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沈志鵬親眼見證了家長對頭形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前沒什么人來看頭形的,這幾年基本上門診每天都會遇到家長帶孩子來評估頭形,有些家長情緒是比較焦慮的。”
他介紹說,幼兒頭顱畸形可以分為病理性和生理性兩種,其中病理性最常見的是顱縫早閉,位列顱面發育畸形的第二位。不同顱骨的早閉會導致不同形狀的畸形:額骨和頂骨之間的縫隙叫冠狀縫,閉合會影響頭顱前后生長,形成三角頭;兩側頂骨之間的縫隙叫矢狀縫,閉合會影響頭顱左右生長,形成前后狹長的舟狀頭,更嚴重導致頭頂凹陷的鞍頂頭;頂骨和枕骨形成的縫隙叫人字縫,閉合會出現短頭、三葉頭等。
他提醒,顱縫早閉會影響大腦和顱腔的正常發育,出現頭顱畸形、顱內高壓和神經功能障礙等癥狀,所以要及時手術治療。而生理性的顱骨變形,是指嬰兒頭骨后位或側位發生不同程度的扁平畸形,顱骨變形有多種類型,如斜頭畸形、扁頭畸形和舟狀頭畸形。
有些傳言稱,睡扁頭的傳統會影響嬰兒大腦發育和智力。沈志鵬辟謠說,生理性的顱骨變形影響最大的是顏值,沒有證據表明會對孩子長期的智力發展造成危害。“家長自己很難判斷寶寶的頭顱畸形是屬于病理性還是生理性,所以建議到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評估,以免錯過最佳手術治療的時機。”
寶寶自己也能睡出漂亮圓頭 中重度頭部畸形才需治療
臨床上,絕大多數寶寶都是生理性的顱骨變形,不需要手術治療,但家長們依然尋求各種方法進行干預。浙大兒院NICU副護士長羅飛翔說,她在某平臺發布的一系列科普視頻中,頭形矯正視頻的播放量一直遙遙領先。
她說,生理性的顱骨變形通常是因為宮內擠壓、產道擠壓、不良睡姿外在壓力等原因導致的,另外和遺傳也有一定關系。
最新的觀點認為,在頭骨生長和擴張的時期,如果頭骨某個區域受到外力的持續作用(如始終或經常地朝一個方向睡),頭骨的增長在適應迅速增長的大腦產生的內部壓力時會出現適應性的變形,由此導致頭部的畸形。
“一般來說,寶寶6個月大以后,頭形就變得非常難以矯正。所以家長最好在寶寶4~6個月時,通過調整生活習慣來改善頭形。”
羅飛翔說,現代醫學的主流意見是建議嬰兒仰臥睡覺,但長時間的平臥位容易導致扁頭,所以生活中爸爸媽媽們要注意輔助配合其他體位。
正如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的,寶寶每天在清醒狀態下應保持半小時左右的俯臥位,俯臥位時注意床上的東西要清理干凈,不要有物品遮蔽口鼻部,以免造成寶寶窒息。
另外,如果爸爸媽媽總在床邊一側照顧,寶寶容易習慣性側向一邊,所以照顧者最好經常更換位置,確保寶寶左右側臥位的交替。選用側臥位時,需要在寶寶身后墊一個疊成長條形的毯子,用以穩定身體。
羅飛翔說,在歐美國家,可以在醫療機構定制佩戴頭盔來矯正中重度的頭部畸形,但在中國尚未普及,正規的兒童醫院都沒有開展此項治療。
她建議,當調整生活習慣無法很好改善寶寶頭形時,再尋求矯形枕頭、矯形頭盔等來進行干預。但如果只是輕微的變形,家長不要過于緊張和焦慮,“一般來說,孩子長大后輕微不對稱、扁平都會有所改善,頭顱體積變大后,整體視覺上的變形也會減弱。”(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祝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