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思政課教學工作量飽滿,綜合教學評估位列全校前1%。”“這幾年我成長步伐加快,入選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由我負責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研究’團隊入選省高校科研創新團隊。”“教學科研之余,我和團隊先后走進70余所高校開展理論宣講。”……今年,我省高校優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領航·揚帆”計劃首批人選培養期滿。4年培養期內,培養對象們在教學改革、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團隊建設和理論宣講等方面取得扎實的成果。
2018年,省教育廳啟動實施“領航·揚帆”計劃,每年選拔培養一批理想信念堅定、理論功底扎實、教學效果顯著、研究能力突出的優秀青年思政課教師。截至目前,已有70多位優秀青年思政課教師列入培養計劃。“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深入實施‘領航·揚帆’計劃是貫徹落實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的重要抓手。我們通過選培優秀思政課教師,打造一流的思政課教學團隊,積極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為全省高校思政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注入‘青年力量’。”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表示。
立足根本,打造一批“金課”
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不斷深化“云平臺”教學模式,探索“課前閱讀—課堂互動—課后研討—課終考核”一體化課堂設計,根據不同專業、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式。2018年以來,“領航·揚帆”計劃首批培養人選、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亓光的多門思政課學生評教優秀率均保持在86%以上,學生對思政課“有期待、有思考、有回應、有提高”成為常態。
“落實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求,就是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夯實教學基本功,練就育人真本領,把思政課真正辦成讓學生真心喜愛、受益終身的‘金課’。” 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徐子敏表示,每一位“領航·揚帆”培養人選都要從改革創新主渠道教學入手,實現方法創新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讓思政課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坐得住、聽得進。
“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方法科學,教學效果顯著,教學評價優秀”是選拔培養人選的重要標準。培養期內,培養人選要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并在思政課教學改革方面有創新探索,形成有推廣價值的成果,每年向省教育廳和所在學校書面報告工作進展情況。
南京財經大學積極探索課堂實踐教學,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自編自導“道德小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打辯論,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演繹歷史情景劇,。“領航·揚帆”計劃首批培養人選、南財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梅景輝告訴記者,他和同為“領航·揚帆”計劃培養人選的思政課教師卓承芳、王敏光、陳鵬“組團”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積極打造思政“矩陣”。
4年來,“領航·揚帆”計劃培養人選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反哺教育教學,厚植思政課理論底蘊,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據統計,加入培養計劃的思政課教師群體在核心期刊上獨立發表文章近400篇,主持省部級以上一流本科課程11項,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有效推動了高校思政課質量提升。
“我始終相信‘內容為王’,要把理論講深講透講到位,讓學生逐步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鑰匙。”“領航·揚帆”計劃第二批培養人選、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張明說,自入選計劃以來,自己苦練教學本領,還建起一支由青年教師和碩士博士組成的思政課科研團隊,教學科研齊頭并進。“怎么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課上,張明由科研入手反哺課堂改革,深入淺出地回應學生困惑,收獲了青年學子的衷心認可。
奮起揚帆,帶動一個團隊
“這批年輕人有潛質、有沖勁,他們成長起來,未來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更多人認同黨的思想理論。”“領航·揚帆”計劃導師、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胡大平說,計劃啟動以來,他一直關注著這些優秀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成長。
培養期內,省教育廳為“領航·揚帆”計劃的每名培養人選配備在思政課教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方面有較高造詣的導師,對培養人選在課程教學、學術研究方面進行全方位指導。這種模式既有主帶導師的個別指導,也有導師組的合力幫帶,既考慮培養人選的個性化需求,又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匯聚全省頂尖思政育人力量的導師團隊在教學、研究乃至為人治學上精準“領航”,同時,帶動導師與培養人選所在學校的思政課教學科研互動共建。
“要注重人才長期儲備,多向青年人才傾斜,多關注潛在的、未來的名家大師。”徐子敏表示,“領航·揚帆”計劃意在加強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梯隊建設,給予青年教師成長“關鍵路徑”,發揮領航示范作用,引導更多思政課教師奮力“揚帆”,在全省形成“千帆競發”的良好態勢。
《理解中國》是深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喜愛的思政“金課”,也是“領航·揚帆”計劃首批培養人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何畏建設創新教學團隊的重要平臺。為了上好這門課,讓青年學子認識、理解、熱愛中國,樹立報效祖國的理想,何畏團隊每周都要進行10小時以上的集體備課。主講教師試講、團隊共同打磨復盤,該教學團隊形成了教學科研相促進、團隊個人同發展的氛圍。2020年,團隊成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徐軍成為 “領航·揚帆”計劃培養人選。2021年,團隊獲評全國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在省內外產生一定影響。
一批批入選的培養對象,在自身迅速成長的同時,也成為全省思政課教師隊伍中的“金種子”,為建設江蘇高水平思政課教師方陣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今年8月,“領航·揚帆”計劃培養人選中有58人在省內外校級及以上平臺講授教學指導課程1456次。首批16位培養人選中,2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1人主持全國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2人獲評江蘇“最美教師”。
為進一步擴大思政課人才梯隊建設影響力,我省還建立高校思政課集體備課制度。2021年,省教育廳撥付專項經費100萬元,分課程開展全省高校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通過名師講解、“領航·揚帆”計劃人選現場展示等,幫助思政課教師吃準吃透教材精神,千余名教師參加備課。
領航示范,培育一方沃土
“領航·揚帆”計劃有個微信交流群,目前群成員已達70余人。每當培養人選取得重大成果或者所在高校舉辦高水平學術講座時,交流群就會熱鬧起來。他們或點贊鼓勵,或圍繞研究課題各抒己見,或記錄下靈光一現的想法。與此并行的,是省教育廳定期組織舉辦“領航·揚帆”計劃學術研討會,大家共同探討,聯動攻關,學習氣氛高漲。
“可以說,全省各個高校最優秀的青年思政課教師都組了隊,平時常開展課題或者學術交流,打破了學校的界限。”張明說,作為青年思政課教師,能有這么一個全省性交流平臺,實在是太重要了。“有了這個橋梁紐帶,現在我的科研團隊就不僅僅有南大自己的教師,還有不少外校的思政課教師參與。”
為確保“領航·揚帆”計劃培養人選順利完成培養目標,省教育廳和培養人選所在高校積極創造條件為培養人選成長發展提供舞臺、搭建平臺,在業務交流、課題研究、研修培訓、社會實踐、推薦評優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和保障。此外,省教育廳給予培養人選每年10萬元經費資助。2018年以來,省級財政共撥付專項經費2000多萬元用于 “領航·揚帆”計劃建設。
2018年至今,“領航·揚帆”計劃培養人選主持國家級社科基金53項、省部級及以上社科基金96項,獲得省哲學社會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其中,不少項目由不同高校合作完成,真正做到了全省思政課科學研究的“領航”“揚帆”。
學術要“深研”,最新的理論成果更需“廣而告之”,既向在校師生宣講,更要“飛入尋常百姓家”。為此,“領航·揚帆”計劃要求培養人選積極開展理論宣講,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2015年9月,江南大學打造由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唐忠寶領銜、師生共同參與的大型校園思政類脫口秀《寶哥說》,廣受大學生追捧,甚至一座難求。2018年以來,成為“領航·揚帆”首批培養人選的唐忠寶帶領“寶哥說”團隊,先后走進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新疆師范大學、西藏藏醫大學等70余所高校開展理論宣講,反響熱烈。
“我為行業內單位講黨課,也到基層社區為居民、農民講黨課。”“領航·揚帆”計劃首批培養人選、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楊曉慧告訴記者,近年來,她圍繞黨的十九大、全國“兩會”、黨史學習教育等主題在校內外積極宣講,年均10余場次。“每次宣講都要做好功課,用聽眾耳熟能詳的案例和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這樣的宣講才有意義。”楊曉慧說,從一開始的擔憂到每完成一次幾乎無人提前離場的理論宣講,她成就感滿滿,“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將黨的理論和最新觀點傳遞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