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學校的黨建和思政工作,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王亞非給記者講起了一個故事:學校雷達與定位團隊創始人楊萬麟教授,40年如一日堅持科研報國。“認準方向,埋頭苦干,干它十年、二十年,必出成果”的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師生。
“電子科技大學作為新中國建立的第一所無線電大學,‘聽黨指揮’是學校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王亞非說,長期以來,電子科技大學扎根西部、矢志奮斗,成果豐碩、名家輩出,寫就了光榮的奮斗史。如何充分運用這些無形的財富教育人、影響人、凝聚人?
王亞非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充分發揮學校在電子信息領域的特色,探索將思政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開創了思政工作的嶄新局面。
說起如今的思政工作,王亞非又給記者講起了故事。去年國慶節前夕,一場無人機編隊表演在網絡走紅,“刷屏”朋友圈。原來,學校師生用650架編隊無人機以及5G、AI等技術,“點亮”夜幕,組成巨幅五星紅旗和“我愛你中國”字樣,表白偉大祖國。這一幕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這是我們不斷改進、加強思政工作的一個縮影。”王亞非說,近年來,學校充分運用電子信息技術,著力構建以精準把握方向為根本、精準識別對象為前提、精準供需對接為主線、精準創新機制為動力的“精準思政”工作體系,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不斷提升。
“我們堅持讓數據說話、數據可視,構建智慧思政大數據一體化教育平臺,對學生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用數據精準刻畫學生特征,實現教育結果的預測和可視化呈現。”王亞非介紹,學校還探索建立了網絡內容智能雙向匹配系統,促進學生主動獲取和內容生產相匹配,精準供給適合教育對象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發集支部評級、黨(團)員評議、活動評優為一體的智慧黨建和智慧團建系統,形成一整套基于復雜網絡的思政工作評價體系,實現考核指揮棒更精準更有力。
“大家要認真思考到大學來做什么、畢業后要做什么樣的人,深入了解學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了解身處的歷史方位,進而明確未來努力的方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9月15日,王亞非通過互聯網為5000余名本科新生講授了“思政第一課”。
特殊的課堂上,他回顧了全體“成電人”在今年夏天戰酷暑、抗疫情的共同經歷,深情回望成電的過去、展望未來,提出了“學在成電”的目標任務。師生紛紛表示,雖然是線上聽課,但成電的魅力不因屏幕阻隔而減少半分,聽完講述后,自豪感油然而生、責任感長留肩頭、擔當感長存心中。
不僅是開學,在師生學習、科研、就業、創業的各個人生關鍵點,王亞非總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為學生上思政課,引領他們成長,為他們加油鼓勁。近年來,在電子科技大學,越來越多的教師、科研工作者將黨建與思政工作、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同步推進,將思政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思政課成為了熱門課、“網紅課”。
王亞非表示,電子科技大學將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政工作,扣好青年學子人生第一粒扣子,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努力為新時代民族電子工業的發展撐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