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公務員考試可謂“千斤萬馬過獨木橋”,甚至有人發出了“死也要死在體制內”的感嘆。
然而現今,時過境遷,公務員行業也遭遇了降溫,考試熱度與以往相差甚遠。2015年11月29日下午17時,2016年國考公共科目筆試正式落幕。相比往年,這次國考的熱度已經出現降溫。
相關數據顯示,次次考試共有139.5萬人通過招錄機關資格審查,較去年的140.9萬人減少了約1.4萬。有106.9萬人網上繳費確認參加筆試,而考試當天,只有近93萬人實際參加考試,參考率約為86.9%。與報名人數相比,超46萬人“棄考”。先從報名人數上看。1994年,原人事部正式建立了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并組織了首屆中央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錄用招考。
有媒體曾統計,當年的國考提供了30余個國家機關的490個名額,最終4400人正式報考,相當于9個人爭考一個職位。10年后,2003年,國考招錄人數為5475人,報名人數猛增到12萬余人,到了2006年,國考招錄就破萬人,共有54萬人報考。2009年度國考報名人數首次突破100萬,2010年國考報名人數又攀升至144.3萬,隨后,經歷了兩年的小幅下降之后,2013年報考人數又首次突破了150萬。2014年度國考報名人數達152萬人新峰值之后,2015年度的報名人數下降至140萬,本次國考招錄又略降至139.46萬。從報名平均競爭比來看,本次國考報名有139.46萬人通過了資格審查,國考平均競爭比為50∶1,106.9萬人網上繳費確認參加筆試,近93萬人實際參加考試,參考率約為86.9%,參加考試人數與錄用計劃數比例約為33:1,競爭激烈程度創5年來最低。
熱崗位上看,2013年度國考報名的最熱崗位接近“萬里挑一”,2014年度報名最熱崗位接近“七千選一”,2015年度報名最熱崗位的競爭比為2625:1,2016年報名最熱崗位競爭比為2847:1,再也沒向以前這般熱得發燙。
而這:降溫有多種原因一是政府簡政放權轉變職能,招錄人數少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鐘君指出,多地公務員考試報考人數減少,首先是因為招錄總人數減少,這與政府職能轉變、精簡機構有直接聯系。新一屆政府已明確表示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二是“八項規定”等政策出臺,公務員的隱性福利減少了。中八項規定后,公務員灰色收入和隱性福利減少,“公務員不好當”引發熱議,這可能影響到人們的報考熱情。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學部副主任馬慶鈺表示,隨著行政體制改革推進,公務員身上附著的特權光環將逐漸被剝離;隨著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力度加大,公務員灰色收入和隱性福利減少,而公務員規范的工資收入偏低,可能會影響一部分人的選擇。過去,公務員報考一年熱過一年,公務員職業受到“另眼相看”,固然有整體就業形勢比較困難的原因,但在某種程度上,對公務員職業所謂“灰色福利”的聯想是促成不少人踴躍報考的動機所在。
客觀來講,公務員職業整體收入并不高,工作壓力也不小,但很多人對公務員職業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張報紙一杯茶”的時代。三是國家降低年輕人創業門檻,大學生們有了更多擇業可能。隨著創業門檻的降低,可能會促使更多人放棄當公務員。其實,公務員本來就只是一份職業,它不該也沒必要有特殊的光環。多位報考2016年國家公務員的同學都表示,在他們眼中,國考熱降溫是必然趨勢,社會大環境在變,機會很多,公務員不再是過去大家眼中的“金飯碗”,而只是一個職業選擇。
且“國考”降溫是件大好事“國考”降溫是件大好事,可以說,它來得恰如其分,也理所當然。說它恰如其分,是因為這顯示出公務員崗位開始逐步回歸到它的正常地位。說到底,公務員只是各行各業崗位中的一種,以前被過于追捧的浪潮扇呼得脫離了現實,以至于很多人在經過千辛萬苦擠進去后,卻又大失所望,進退維谷。在發達國家,或者是經濟比較活躍的國家與地區,公務員并不是年輕人的優先之選。對于一個社會來說,優秀人才應該去做最具有創造性的工作,相對來說,公務員的工作更側重的是服務,如果人們一窩蜂地去擠公務員這座獨木橋,讓公務員崗位一枝獨秀,往往會導致人才結構失衡,甚至人才浪費。現在,“國考”降溫,正好符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指引,讓更多的優秀人才走上“雙創”的大舞臺,從而助推其升溫。說它理所當然,是因為從中央到地方,對公務員隊伍的管理和要求達到了新的高度,對權力的約束也越來越嚴苛。同時,公務員的收入和待遇,已變得透明和公開,這讓人們可以更理性地看待公務員職業,并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國考”降溫,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從中央到地方反四風、懲腐敗所取得的成績。人們由此越來越能感覺到,公務員飯碗不再那么香。顯然,這對于凈化公務員隊伍和社會風氣,都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