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小學生家長吐槽“體育作業多、孩子仿佛在上體校”,后有初中生家長花兩萬元給孩子報跳繩輔導班……最近,關于體育教育的話題頻頻引發社會關注。有網友擔憂,體育教育陷入不列入考試走“形式”、列入考試成“應試”的“怪圈”。體育課到底該怎么上?教育成果該如何評價?這兩道題正成為我國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必答題。
一紙政策背后的喜憂參半
江西鷹潭的初中生家長最近有些不淡定。根據最新政策,2021年,孩子的體育成績將計入中考總成績,分值60分。此前,鷹潭是江西省基礎教育課改試驗區,體育成績劃分ABCD四個等級,僅作為門檻使用,想報考省重點高中或師范定向生需達到B等級。
“我們那個年代體育課往往不受重視,現在孩子有更多時間進行課上鍛煉了,是好事。”家長王先生有些歡喜有些愁。他擔心,學校重視體育之后會提高要求,讓孩子失去運動原有的快樂,也在糾結是否有必要給孩子找課外輔導班提升一下。
事實上,從2007年起,全國大部分地區就把體育作為中考計分科目,有的地方還逐年提升分值。
在競爭激烈的一二線城市,小學的體能監測項目影響著學生評優,不愿輸在起跑線上的小學生家長們已習慣了幫孩子完成每天視頻打卡的跳繩作業,給孩子報起了每節課不低于百元的體育輔導班,見面問候語也變成了“你家孩子一分鐘跳多少個?”
警惕體育教育“應試化”
鷹潭市中招辦主任曹紅山認為,體育分值計入中考總成績,能倒逼學校和家長重視體育,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貴溪市第五中學副校長劉垚說:“學校教導處要更頭疼了。中考科目多,各科老師想出成績都想多排課,如今要求加課的老師中還多了體育老師。”
在江西南昌,中考體育私教班的收費在每節課200元到300元不等,12節課起售。“如果只報單項且不要求一對一培訓,一節課120元。”一家兒童體適能培訓中心的劉姓主管介紹說,7到12歲的跳繩體能課比較受歡迎,“因為相對于其他項目更易提高分數”。
記者了解到,出于安全、擔心影響學習等原因,目前國內不少高中的體育課流于走形式,就算能保證課時,鍛煉效果也要打折扣。多名體育老師坦言,盡管每學期學校會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學生體質健康進行測評,但不能說沒有水分;只有當體育考試能夠充分拉開分數差距時,家長才會真正重視起來。
呼吁尊重教育規律、補足配套
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專家認為,破解體育教育的“怪圈”,應遵循教育規律、尊重青少年成長規律,突破學科視野,科學設計、循序漸進,制定教育教學、管理、評價等方案。
一些專家建議,可從時間管理入手,校方和家長都要避免把青少年所有時間用來比拼分數的高低。在教育評價上把“達標”和“成長”區分開來,青少年的成長不應成為單一標準的競爭。
“學校有義務營造鍛煉氛圍,體育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如果每天利用早自習前或下午放學后時間引導學生自主鍛煉,三年堅持下來,即使學生不報補習班,體育拿高分也不是問題。”劉垚認為,在合理規劃課程內容、保證校內鍛煉頻率的前提下,學生的考試培養需求大部分能在校內滿足。
學校提供有質量的教育也需要硬件支持。某縣級市中學的一名德育主任說,僅靠一周三節的體育課,不足以熟練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課余鍛煉需要場地。一個客觀現實是小地方小學校的體育設施配套不足。我們2000多名學生都沒有一條400米標準跑道,讓學生去哪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