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何為?這個“死結”如何才能打開?
2021-04-19 11:18:12 來源:紅網時刻
1
聽新聞

當下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最貼切的形容恐怕只有兩個字:焦慮。學生焦慮,家長焦慮,老師也很焦慮。

一方面,是以分數為王的中考、高考指揮棒,另一方面,是一浪高過一浪為學生減負的呼聲。

教育究竟何為?這個“死結”如何才能打開?

在3月7日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面對記者“什么是教育的真諦”的提問時,這樣回答:

“學生沒有分數,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分數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教育只關注升學率,國家會沒有核心競爭力。”

唐校長的話立即引起熱烈的反響,他也成為兩會上“最火的網紅校長”。連他自己都覺得意外:“我只不過說了一些常識,怎么就火了?”

的確,這只是對回歸教育本質的呼吁,似乎人人都懂。但實踐起來卻是如此的艱難。

但也不乏積極探索者。長沙市實驗中學在追溯學校的辦學傳統、回應時代的需求中,逐漸形成“培養完全人格,作育未來人才,成就最好自己”的辦學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引下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走出了一條頗有特色的辦學之路。近日,紅網時刻記者對該校校長肖建軍進行了專訪。

學校要培養“完全人格”

“當前中學教育的問題不少,主要責任不在學生,而在家長和老師。”肖建軍校長開門見山,直指問題的核心。

作為一名中學正高級、特級教師,肖建軍的教育經歷相當豐富。從事學校管理工作22年,先后在國企子弟學校、省重點中學、藝術特色學校、城郊薄弱學校、中等職業學校以及長沙市實驗中學這所百年名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從教科室主任、教務主任,到副校長、校長。這些經歷讓肖建軍接觸到各種學校的各樣學生,對教育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理解。

這些學生中不乏出類拔萃或特長超群者,但更多的則是普普通通的學生。老師過高的期望和家長“望子成龍”的急迫,讓這些學生背負了太多的壓力,以至于喪失自信,甚至逆反。如何按教育規律來教育學生,讓每個學生找回自信?這是肖建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014年,肖建軍來到長沙市實驗中學擔任校長。該校前身為藝芳女校,由曾國藩之曾孫女曾寶蓀創辦。曾寶蓀當年自英倫學成歸來,立志投身教育并興辦學堂,以終身從教親身踐行“培養完全人格”的教育理想。

基于對百年辦學理念的繼承,以及自身的從教經歷和思考,肖建軍帶領下的長沙市實驗中學,逐漸形成了“培養完全人格,作育未來人才,成就最好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指導辦學實踐。

何謂“完全人格”?肖建軍做了解釋:“完全人格”就是人最基本的社會人格,是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以及主動適應未來的關鍵能力的有機整合,包括體質、氣質與品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能力與積累等核心素養諸多方面,缺一不可。

針對當下基礎教育中高分低能、歧視差生、揠苗助長等現象,肖建軍進一步闡釋,錘煉完全人格,一是要面向人人、促進主動發展;二是要堅持循序漸進、成全人發展人;三是要堅持面向未來、培養核心素養。只有這樣的教育才真正是為“人”的教育,而不是單純為升學率。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

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曾經指出:“夫完全人格,首在體育。”毛澤東也曾說:“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長沙市實驗中學始終堅持完全人格培養首在體育,學校的體育課實行模塊化教學改革,既保證體育的全面普及,又關注特長發展。每學期體育課和鍛煉時間,學生可自主選擇足球、排球、籃球、武術、田徑等進行專項訓練,學生憑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

“我們選擇先從體育著手,不是作秀,而是按完全人格教育的規律辦事,把身體和品格的健全變為學生自主活動,在主動鍛煉中健全體質、磨煉意志、錘煉品格,充分發揮體育對品格養成的作用。”肖建軍說。

俗話說,身體是1,其他都是1后面的0。沒有健康的身體,其他都毫無意義。在當下多數學校重智育、輕體育的大背景下,該校依然毫不動搖重視體育,校園氣氛活躍,學生生龍活虎。在競技體育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湖南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團體第一名、全國健美操錦標賽混雙冠軍、湖南省青少年足球賽冠軍、湖南省青少年女子排球錦標賽冠軍……

該校的思政課也是別具一格。擯棄空洞的說教,利用學校的深厚的歷史底蘊,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走入社會,讓思政課變得生動活潑。新生“開學第一課”就是講校史,時事新聞播報成為政治課堂里的“傳統項目”。學生圍繞社會熱點自主選擇議題,輪流上臺演說,將枯燥的政治概念變得別有滋味。每年組織高二年級全體學生赴炎帝陵祭拜炎帝始祖,體驗農耕文化,深入農戶家中走訪調查,在切身體驗和感悟中,涵養家國情懷。

該校還在長沙市率先開設心理課程,學校每兩周開設一次心理團輔課,定期為高三年級學生開展心理講座,2名專職心理教師和5名兼職心理教師每天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做學生青春期的心靈守望者。

健體啟智,水到渠成。將體育和心理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不但沒有影響學生成績,近年來該校高考成績一年一個新臺階,不斷創造了同類生源學校的記錄。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角

雅斯貝爾斯曾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

長沙市實驗中學教育改革與創新,致力于課程建設與課堂改革兩個方面的突破,以突出學生主體、學生自主選擇和學生自主性的發揮為重點,強調將學生自主性要求貫穿于課程和課堂改革全過程。

在課程建設上,該校的“藝芳”課程體系結構,按三級三類九型設計,圍繞德智體美勞五方面內容,突出核心素養的培養。三級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類包括基礎類、拓展類、綜合實踐類。藝芳課程結構強調基礎性、系統性、多樣性、選擇性,設置必修課、選修課,以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要,突出自主學習能力、主動合作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未來職業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

在課堂改革上,把課堂還給學生、恢復學生課堂主人的地位。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該校形成了“四生四心”的課堂特色,即“以生為本、尊重生命、關注生活、生動發展”的課堂理念和“心中有人、心中有標、心中有情、心中有題”的課堂策略。評價課堂好與不好的標準,在于課堂上有沒有真實出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深度學習、實踐創新的課堂生成現象。

該校還十分重視通過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法治精神。民主管理已是學校的辦學自覺,學生是校園“真正的主人”,甚至可以直接否決老師的決定。班級、社團、學生會、團委會的活動,學生自主組織與管理,學生會和團委干部由“雙代會”(即學生代表大會和團員代表大會)民主選舉,運動會裁判員也由學生擔任。

學校把學生發展的自主權真正還給學生,并將學生自主發展落實到辦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培養轉變為主動選擇、自主發展,錘煉更好的完全人格。

讓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曾寶蓀先生早就提出:“大匠無棄材,大的可做棟梁,小的可做幾案,所以不分智愚高低,一視同仁。”該校一直堅持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自主發展、個性發展的傳統。

“我對‘培養完全人格’中‘培養’二字的理解,不是‘塑造’和‘鑄造’,而是‘錘煉’和‘鍛造’,不是用固定的模子去塑造人,而是根據不同人的特點,采用不同的鍛造方法,培養未來在各行各業良好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肖建軍說,“基礎教育應該面向人人,要對每個學生的未來負責,要為每個生命更好的發展奠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悅納自己、成全自己,讓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別人的樣子,這樣的教育學生才會快樂幸福。”

對于教學工作,該校采取的策略是“小步走、小臺階、不停步、登高峰”。學校實施自主選擇、分層走班、分組學習;提倡不盲目加快進度、不盲目加大難度、不盲目依賴教輔資料,不盲目相信所謂的名校經驗,不盲目增加學習負擔。老師彎下身體面對學生,立足學生實際培養素養,教學設小臺階、小坡度,讓學生在適合的教育中學著自己前行。

“要允許紅薯地里種高粱。”這是長沙市實驗中學老師常說的一句話。

“野百合也有春天”。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呵護生命,讓每一個生命煥發活力,都有一個可期的未來,是教育的原點和本質。

長沙市實驗中學一系列的改革和實踐,正是對教育終極價值的回歸和反正。緩解當下教育的“焦慮”,需要更多像肖建軍一樣的教育工作者去實踐和探索真實而有意義的教育,使中國基礎教育在良性的軌道上前行,迎來第二個春天。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