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預留學生來說,標準化考試(Standardized Test)往往是最難纏的“攔路虎”之一。留學申請路上,往往少不了備考的艱難與辛酸。
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不少標準化考試受其沖擊,紛紛暫停或取消。這給固有的留學申請模式帶來極大的影響與顛覆,也掀起了業內一場關于“硬指標”與“軟實力”之爭的熱議。
01
線下考試受阻
“標化可選”成潮流
標準化考試,簡稱“標化考試”,是指根據統一規范標準,對考試各個環節按照系統科學的程序組織,從而控制誤差的考試。在留學領域,無論是托福、雅思、PTE、多鄰國等語言測試,還是AP、SAT、ACT、GRE、GMAT等學科或綜合能力考試,都屬于“標化考試”的范疇。
備考,一直以來都是留學申請的重頭戲。然而,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影響了全球局勢,也波及了各類留學考試,甚至改變了留學申請的方式。
疫情期間,幾乎所有線下考試都被暫停或取消,完全打亂了準留學生的備考計劃和申請節奏。學生們無法按期參加考試,陷入了焦慮與迷茫。對當地學生來說,正常的升學過程也受到了阻礙。
根據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統計,2020年 3 月至 8 月之間,有 100 萬首次報考SAT的學生被阻止參加考試;2020年 8 月,全球實際參加 SAT 考試的學生只有13萬人,遠遠低于注冊的42萬人。
為應對這樣的現狀,保證招生順利進行,許多海外高校改變了招生要求。部分美國高校推出了“標化可選”(Test Optional)政策,學生可以選擇性地提交SAT、ACT成績,未提交成績的學生不會在申請中處于不利地?位。
2020年,隨著美國疫情惡化,越來越多美國高校加入了“標化可選”的隊伍。2020年7月13日,麻省理工學院發布通知:鑒于新冠大流行,2021年秋季學期申請季,學校暫停強制提交SAT/ACT成績。這標志著美國TOP25高校全部接受了“標化可選”。
“標化可選”不僅適用于本科申請,也延伸到了碩士申請。眾多海外高校的研究生院也提出,不再對GRE/GMAT成績做強制提交的要求。
根據美國推廣考試公平的組織 FairTest 統計,截至2020年9月,美國有三分之二(近 1600 所)四年制的大學和學院采取了Test Optional(不強制要求提供標化)或 Test Blind(即使提交了標化也不納入考慮)政?策。
這樣的改變,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SAT與ACT考試有“美國高考”之稱,是面向高中畢業生的學術能力水平測試,也是美國大學入學錄取的重要參考標準。
長期以來,90%的美國大學要求學生在申請時提供SAT或ACT成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GRE是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MAT是適用于商業、經濟、管理等專業的研究生入學考試。絕大多數美國高校研究生院都要求申請者提供GRE或GMAT成績。這些考試,如果與國內作類比,重量級相當于“高考”和“考研”。院校對其成績要求的取消,影響力之大可想而知。
2021年,海外疫情局勢尚不明朗。不少高校將“標化可選”的政策延續到了2021-2022申請季,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可以預見的是,“標化可選”在新一年的申請季中也將會成為主流。
02
美國高校申請量激增
競爭更加激烈
在“標化可選”的政策下,學生在申請中可以不提交SAT等標化考試成績,且不會因此處于劣勢地位。對這一點,海外院校都作出了確切的說明。
省去了“標化考試”這一部分,留學申請的門檻無疑大大降低。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對于留學申請釋放了利好消息。申請的過程顯得似乎更加輕松,很多為考試而頭疼的學生感到歡欣鼓舞。
隨著門檻降低,申請人數也大幅增加。中國僑網援引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在美國,包括常春藤盟校在內的許多知名院校不再要求提供SAT和ACT考試成績,因此,秋季大學申請案如潮水般涌入各校。
2021年,八大藤校接收的申請量都有顯著上升。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哈佛大學2025屆本科申請總人數超過57000名,比2020年上漲42%;普林斯頓大學申請人數超過37000人,比2020年上漲15%;賓夕法尼亞大學2025級ED(提前決定錄取)申請人數比上一級增長了23%;布朗大學創下歷史新高,達到46469人,上漲26%;達特茅斯學院的申請人數上漲32.5%,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的28338人。
由于申請量暴增,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都宣布延遲了錄取結果公布的日期。
除了常春藤盟校外,美國其他高校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據報道,加州大學申請人數創歷史新高,共收到249855份,比2020年同期增長16.1%;紐約大學本科申請總人數突破10萬,比2020年增長20%;東北大學的申請比2020年增加了17%。
美國2021—2022申請量大增,超出了不少留學家庭和從業者的預測。美國疫情尚未停息,大部分院校仍采用網課模式。在這種情況下,申請量緣何不減反增?分析人士指出,這與美國高校推出的“標化可選”政策有很大關系。申請時不需要提供標化成績,申請的過程更加簡單,很多學生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遞交了申請。
申請量激增,意味著競爭更加激烈。從這一角度來看,“標化可選”實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學生不再被標化成績的硬指標所束縛,更多學生有機會向心儀的名校遞交申請;另一方面,在海量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變得更加困難。而失去了考試成績這一項重要加持,如何證明自己的實力?這實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3
“輕標化”趨勢由來已久
“標化可選”或成未來常態
新冠肺炎疫情終將消散,然而,疫情期間試行的一些政策,在證實其有效性后,卻很有可能被保留下去。
美國高等教育新聞網站Inside Higher Ed在2020年做過一次涵蓋全美 400 多所大學的系統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8% 的高校招生辦工作人員認為自己的學校會永久性保持Test Optional或Test Blind政策。據業內人士分析,“標化可選”政策并不只是疫情期間的權宜之計,而是會成為未來的常態。
事實上,在疫情發生之前,美國高校錄取上已經出現“輕標化”的趨勢。早在2018年,芝加哥大學就宣布,不再要求本科申請者提供SAT或ACT成績,成為美國首所推行該類政策的頂尖研究型學府。根據FairTest統計,截至2019 年 9 月,有 1050 美國院校已經不再強制要求提交標化成績,與2018 年相比增加了47所。
標化成績的弱化,是由來已久的現象。在疫情的催化下,這股趨勢席卷了全美高校,甚至將完全改變未來的錄取標準。
在“標化可選”的政策下,高校用何種標準來衡量學生的能力呢?這是學生最關切的問題。
哈佛大學表示,學校將根據學生高中期間在校內外取得的成就進行綜合考慮。哥倫比亞大學表示,學校會對信息進行整體評估,綜合考慮申請者的個人經歷和背景;此外,申請者的課程難度、學術成就、個人求知欲是學校評估的重點。
波士頓學院稱,在審查不包含標化考試成績的申請時,學校將更加看重其他申請材料,如學業成績、課程設置嚴謹性、課堂安排、個人陳述、推薦信和課外活動等。
康奈爾大學宣布,對于沒有提交標化成績的申請者,將根據以下標準進行綜合評審:在中學階段,有競爭力的課程和優異的成績;全力追求其他富有挑戰性的學術經歷的證據;其他類型的中學、大學預科和大學資格測試的成績(如有);在文書材料中,體現出嚴謹的態度和真實性;推薦信中,班主任、升學指導和老師們對申請者的態度、細節性描寫和針對性的點評等。
綜合各高校發布的說明,可以總結出來,在標化成績不必要的情況下,以下方面顯得尤為重要:高中時期的課程和成績;課外活動經歷;留學申請文書,包括個人陳述、論文、推薦信等。盡管錄取政策發生了改變,但“變”中也蘊涵著“不變”。學業成績、文書、個人背景、綜合能力,依然是預留學生需要關注的重點。
04
“軟實力”重要性提升
學生應該注意什么?
在留學申請中,“硬指標”和“軟實力”是學生最重視的兩大方面。“硬指標”指的是標化考試成績;“軟實力”指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團隊協作能力、領導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近年來,在留學圈內,關于“硬指標”和“軟實力”的討論一直非常熱烈。多數從業者認為,“軟實力”的重要性越來越高,逐漸成為在申請中制勝的關鍵。這也是國內“背景提升”類機構和項目大量涌現的原因。
疫情期間,“標化可選”之類的政策出臺,再次印證,在未來,標化成績將更加淡化,“軟實力”將在錄取標準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這為行業從業者和留學家庭都釋放了重要的信號。
在新的背景下,預留學生該如何準備,才能適應新形勢,在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首先,做好“背景提升”,也就是參加有價值的課外活動。“背景提升”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可選擇的范圍很廣,包括實習、義工、游學、志愿活動、學術研究、科學實驗、體育競賽、藝術項目等等。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做出選擇。在適合自己的項目中,學生往往能夠鍛煉自己的能力,彰顯自己的亮點。一個有價值的活動經歷,能夠為自己的申請資料大大增光添彩,也能為自己的人生積攢寶貴的精神財富。
其次,提升外語能力,重視語言考試。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眾多美國院校提出“標化可選”,但此處的“標化”僅針對SAT/ACT、GRE/GMAT而言,而不包括托福、雅思等語言考試。幾乎所有院校都保留了對于申請者提交語言成績的要求。美國大學招生咨詢委員會(NACAC)的報告顯示,在影響國際生錄取的因素中,英語考試成績位居榜首,有80%的學校認為語言成績“極其重要”。對留學生來說,英語的重要性再強調也不為過,畢竟這是留學生參與課堂學習、與當地人展開交流的必要工具。
此外,重視平時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學術基礎。對標化考試成績要求的免除,不意味著對一切考試成績的全盤否定和忽視。本科申請者在中學期間的學習成績,是海外院校決定錄取與否的重要依據。平時的學業成績,是學生學術能力最直觀的反映。中學時期所學的內容,是一個人知識大廈的根基。只有打好基礎,才能更穩地走上進一步深造之路。
值得提醒的是,盡管根據業內人士預測,“標化可選”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常態,但在疫情結束后的兩三年內,究竟海外院校是否會真的保留這一政策,這一改革過程是否會有曲折和反復,仍是未知數。
對待SAT和ACT,仍要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抱著學習與研究的態度,從中汲取養料,擴充自己的儲備,總會有益處。畢竟,成績是給別人看的,能力是為自己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