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部最近聯合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的“SCI論文至上”之風,規范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
其實,中小學教師何嘗不是如此?中小學教師的首要職責是教書育人。可以鼓勵中小學教師做教育教學的行動研究和實踐探索,但不應要求每位教師都去做課題、寫論文甚至著書立說。
事實上,受申報名教師、名校長和正高級教師職稱等的推動,近年來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熱情甚為高漲,出自中小學教師之手的教育科研成果可謂海量遞增。但“高量低質”的成果奪走的是教師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帶來的是教育學術的泡沫化。因為工作緣故,我經常有機會參與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指導或評審,對此有較深的感觸。
中小學教師科研失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課題的立項和結題門檻過低。近年來,中小學教師對課題申報熱情高漲,他們獲得的各級別立項課題數量也較多。在發達地區的許多學校,教師基本上人人都有縣區級以上立項課題。
課題多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多數課題質量低下。我經常看到一些文法不通、目標不明、論證偏題的課題獲得立項,也發現不少方法不當、內容空泛、邏輯混亂的課題得以結項。不僅專業性學會的課題管理如此,教育行政部門的課題管理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二是不少低質論文充斥各類期刊。我國中小學教師自撰的論文數量驚人,尤其是在經濟和教育發達的省份。這些論文大多發表在一些非法期刊或者合法的低端報刊上,不僅語言文字粗糙,而且很多文不對題、內容空洞、了無新意。
在最近的一次市級中小學名師的材料評審和面試答辯中,我初步統計發現,“假刊假文”多達30%以上。前不久,網絡曝光的安徽某中學教師在2016年申報正高級職稱時,提交的61篇論文中就有48篇發表在假期刊上。出現這些問題誰之過?教師本人應擔主責,但中介和期刊雜志無疑是推手。
三是低質著作獲得批量出版。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開始出版自己的著作,這是近年來出現的新趨勢。專業著作的出版是一件極為嚴肅的事,一方面,學術上對“著”“編著”和“編”等的使用有著嚴格的區分,但不少中小學教師出書動輒以個人學術專著的面貌出現,版權頁也常常標注有“某某著”的字樣。在這些所謂的學術專著中,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活動案例和學生作品等經驗性的內容占據較大篇幅,且往往論述、分析不足,系統性和原創性也明顯不夠。另一方面,這些書籍大多靠花錢購買書號來出版,發行量小或者僅靠作者自產自銷,幾乎沒有受眾。
四是教師評審把關不嚴。基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在中小學組織開展了骨干教師、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長)、教育家培養對象和中學正高級教師等評審,都對申請者的教育科研提出了要求。但評審中存在把關不嚴、營私舞弊等現象,使得一批學術造假者得以晉升。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評審程序失當和過程監督不嚴等問題,也有參與評審的專家個人素質問題。評審專家既要恪守公平、公正的原則,更要深諳中小學教育科研常規,而各單位對評審專家的遴選本身明顯存在失范。
中小學教師學術失范問題,會給教育生態帶來諸多危害。比如,占用了教師本該用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寶貴時間,擾亂了學術秩序、浪費了有限的科研資源、滋長了弄虛作假之風、干擾了教育評價等。因此,希望教育行政部門和新聞出版管理機構高度重視中小學教師的科研規范問題,對教育科研領域進行徹底清查和系統整治,還教育科研一片藍天。
(作者單位系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
作者:胡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