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養方式與社會需求存在偏差 公衛人才培養如何破局
2020-04-17 10:50: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疫情大考,讓加強公共衛生人才供給力度,成為學界、業界、政府共同思考的問題。

近期,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宣布組建或籌備布局公共衛生學院。與此同時,不少省市、相關部門及時出臺方案,對公共衛生人才隊伍體系進行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完善補強。

被譽為“抓住瘋牛鼻子”的公衛人,何時迎來真正的春天?一些破冰式的做法逐漸推行,或將找到答案。

高校培養方式與社會需求存在偏差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各大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承擔重要責任。

然而,記者采訪中,被問及為何選擇預防醫學專業時,上海某綜合性大學預防醫學專業不同年級的幾名本科生紛紛表示,入讀之前,自己對公衛醫生與預防醫學并沒有過多了解,大都是因為高考分數不夠,被迫調劑。入讀過程中,也常常聽到該專業“就業選擇尷尬”“不被社會認可”等悲觀言論。

因此,轉專業成為不少同學的選擇。上海某高校預防醫學專業大三男生傅思遠(化名)告訴記者,目前,他所在的班級已經有三四十人轉出本專業,此外,還有不少同學因為成績達不到要求或面試失利,未能如愿以償。

培養計劃設置不夠合理,或是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一名應屆畢業生告訴記者,大一,他們主要學習數、理、化、生等大類基礎課;大二、大三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但對掌握程度的要求低于臨床專業;直到大四、大五才開始學習公共衛生專業課,進行實習。但此時,不少同學已經將精力投入考研、就業,沒時間對自己所學的專業進行深入了解,甚至沒能熟練掌握一些基本操作。

“這就導致實際工作中,部分學生懂得公共衛生基本理論,但不掌握公共衛生服務操作技術;部分學生懂得公共衛生基本知識,但不熟悉公共衛生督導實踐;部分學生懂得數據的匯總統計分析,但不了解數據背后真正需要做什么。”一位基層實踐基地的帶教老師告訴記者。

安徽某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李東(化名)也注意到疾控部門地位邊緣化、功能弱化,進而帶來的人才流失問題。對此他建議,學院在大一下學期開設公共衛生概論,學校組織編寫教材;讓學生早早接觸科研訓練,將實習實踐提前。

“學生的實習單位有差別,要在學校開展公共衛生技能課程。讓帶教老師參加比賽,或去疾控部門參加相關科室培訓學習,提高教學能力。同時,邀請業內人士在校開展相關課程。”李東說。

彌合公衛臨床裂痕,培養復合型人才

蘇州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馬亞娜多年來從事教學和招生工作。據其介紹,3年前,公衛學院轉專業率達7%以上,2019年則降到了5%。

馬亞娜認為,這和近年來學院積極調整政策和課程設置有關。“如集結優秀師資,給大一新生開設預防醫學導論課程;面向本科生采取一對一導師制,全方位關懷關心,拉近了師生間距離,也能讓本科生更早參與導師的項目,加強對學科的理解。”馬亞娜說。

除此之外,蘇州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還通過主動參加比賽、積極聯系外地單位來校招聘等方式,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據了解,2019年,該學院以全國第二名的成績獲得了全國大學生公共衛生技能大賽的一等獎。同年,49名畢業生中,29人考上研究生,其余的人分別進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藥監局、院感科等,就業率達到95.92%。

即便改革已“小有成效”,但馬亞娜認為,我國公共衛生學院的培養方式仍有不合理之處。她建議從學制方面進行創新,在公衛領域,推行類似臨床醫學的“5+3”模式,強化學生基礎知識能力,橫向拓展學科基礎,彌合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教育裂痕,推動醫防融合實踐,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

“公共衛生涉及的面太廣了,所有跟健康相關的因素都要把握,除了醫學背景,還要學習社會、管理、經濟、法律、政策等相關知識。要有現場組織能力、應對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馬亞娜說。

從實際工作經驗出發,90后一線疾控醫師張濤(化名)也建議,公共衛生專業的培養方案增加更多臨床知識儲備。“但現實是,2012年以后,預防醫學專業出身的學生只能考執業范圍為‘公共衛生’的執業醫師證,幾乎沒有處方權,也不能憑碩士學歷考臨床執業醫師證。”張濤告訴記者。

建設良性、可持續的公衛行業環境

人才的培養、學科的建設、科研的推動并非一蹴而就,在各大高校通過改善教學方法、調整時間安排、增加實踐機會等措施,對臨床與公共衛生的教學實踐進行改進的同時,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搭建設一個良性、可持續的公衛行業環境。

近日,教育部就將“公共衛生”作為研究生擴招重點,清華大學攜手企業53億元打造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南方科技大學也與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簽署合作共建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備忘錄和合作協議,爭取人才培養與社會價值的雙贏。

3月26日,廣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做大做強衛生疾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要按照常住人口萬分之1.75的比例核定全省疾控系統編制總量。各級疾控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占比不低于崗位總額的85%,其中衛生技術人員不低于70%。并鼓勵高校增設預防醫學、全科醫學、生物醫藥等公共衛生相關學科專業。適當擴大公共衛生及相關專業招生規模,在2020年專插本招生中增設預防醫學專業,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同比增長50%。

4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上海市委、市政府新出臺的《關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 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強學科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公共衛生與臨床學科融合;科學核定疾控和社區衛生機構人員編制,穩步提高人員薪酬水平,拓展人才職業發展空間,提高隊伍凝聚力和吸引力。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表示,下一步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上海優質衛生和教育資源,培養既有臨床技能又有公共衛生視野的醫防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培養更多有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醫工、醫理、醫文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適應全領域、具備多種崗位勝任力的公共衛生精英。(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魏其濛 王豪)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