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給宅在家里的孩子們帶來一個“意外的驚喜”:由于要上網課,就可以有機會正大光明地長時間接觸手機,不少孩子趁機玩起網游。一位憤怒的家長22日摔碎了兒子的手機后,又后悔不已地求助心理醫生。
湖北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肖勁松教授提出,此階段親子交流的原則是:多獎少罰,信任接納,耐心互動,協作督查。
2月以來,肖勁松教授連續在網絡平臺進行了30期公益心理課堂教學,針對市民各個階段的主要心理問題給予心理指導。他介紹,雖然網課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手機或電腦,但家長要堅定地劃一條界線,明確告訴孩子,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什么情況下可以有條件的使用,什么情況下不可以使用。什么情況下可以玩,玩多少時間,什么情況下絕不可以玩。當約定被轉化成一種習慣時,“手機爭奪戰”就基本上可以避免了。
網課期間不良親子關系特點主要是:孩子逆反、對抗、拒絕學習,導致各種沖突如爭吵、指責、毆打;孩子緊張、焦慮、效率下降,家長監視或變相監視;家長反復說教,孩子厭煩、被動攻擊。
要注意自我調節,不向孩子傳遞負面信息;制定全家日常作息表,做到規律有序工作;制定電子產品使用規則,防止孩子沉迷網絡,做到合理有度。還要配合學校的學習計劃,檢查學習進程,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提高自我學習管理職能。
肖勁松還從心理學角度給家長提出幾條建議:第一,家長對教學有個合理希望值,在想改變孩子的時候,也要改變自己,不要整天把精力用于“盯”孩子。第二,為孩子建立網課環境,減少對上課的干擾;建立上課、下課制度,讓孩子有張有弛(學習時間可適當少于學校);建立犒勞機制,協助提高學習興趣;鼓勵孩子建立同學學習互助群,互相交流和監督。檢查是必要的,如果沒完成任務,一起討論原因,立刻落實改進。第三,要善于和孩子交流,信任孩子,給予孩子一定空間。(記者毛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