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8年12月1日誕生起,已經有72年歷史的人民幣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升級。近日,一張號稱是“農行數字貨幣錢包”的應用截圖在網上流傳,界面顯示有“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碰一碰”四種功能,引發了中國將試點發行數字貨幣的大猜測。但也有人會問:每個月打到我銀行卡里的工資不就是數字貨幣嗎?銀行做數字貨幣交易與微信、支付寶有什么差別?數字貨幣會給日常生活帶來什么影響?
數字貨幣技術的蓬勃發展與現代密碼學的演進緊密相關。一直以來,密碼學家有個想法,既然郵件能夠加密、簽名發送出去,那么手里的現金能不能像郵件一樣,加個數字信封,進行加密和簽名后,從一端發送到另外一端?這就是最早的數字現金思想的由來。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有學者在研究數字貨幣,隨著現代密碼學的發展,多種多樣的電子貨幣應運而生,著名的開源數字貨幣—比特幣就是其中代表。這也是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中央銀行是不是也應該發行數字貨幣?
中國是最早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的國家之一,2014年央行就已組建數字貨幣研究團隊。由于第三方支付的異軍突起,中國的電子支付體系走在全世界前列,這為數字貨幣的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中國很有可能成為全世界率先推出央行數字貨幣的國家。
這次央行即將試點發行的數字貨幣名為DC/EP,分別是Digital Currency(數字貨幣)和 Electronic Payment(電子支付)的縮寫,這種貨幣的功能和屬性跟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它的形態是數字化的。不夸張地說,DC/EP將成為中國在貨幣數字化上的一個里程碑。
要說清楚DC/EP與我們都在用的電子支付之間的關系,就要先從貨幣的類型說起。
目前國際上被廣泛認可的貨幣分類有三種,分別是為 M0、M1和M2(M為“money(貨幣)”的縮寫)。M0指的是在社會上流通使用的現金,即所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紙幣和硬幣;M1則是在M0的基礎上,加上活期存款;M2的范圍更廣,不僅包含M1,還包括任何可能成為購買力的貨幣形式,像各種儲蓄存款、定期存款、保證金,以及我們放在余額寶和微信零錢這類第三方支付平臺里的資金,其實都算是M2。
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走的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結算,屬于M1和M2級別的數字化,不具有M0級別法律效力,更不可能取代M0。而DC/EP是M0替代(紙鈔和硬幣),其功能和屬性與我們錢包里的紙鈔和硬幣沒有差別,是名副其實的“數字人民幣”。下面幾個假定場景,可以很好地理解DC/EP與現有電子支付的不同。
假定場景一:結賬付款時,發現商家只支持支付寶付款,而你的手機上只有微信,有錢花不出,尷尬……作為法定貨幣,DC/EP具有“無限法償性”,也就是說任何人和機構都是不能拒收的,將完全不存在上述可能。另外,DC/EP還能打通不同平臺之間的支付壁壘,把微信零錢轉賬到支付寶未來可能不再是問題。
假定場景二:結賬付款時,原本綁定的銀行卡里沒錢了,只能臨時增加綁定新的銀行卡,我們都知道第三方支付平臺都必須綁定銀行卡,付款時相當于先從銀行賬戶取款,再進行支付。而DC/EP是不需要綁定銀行賬戶的,和現金一樣可以直接使用。當然DC/EP也需要一個“線上錢包”來儲存,至于這個錢包是單獨的APP,還是整合到第三方支付平臺中,目前還不得而知。
假定場景三:結賬付款時,突然發現手機沒有信號,只能高舉手機到處找網絡,盡管移動支付已經十分便利,但沒有網絡是無法完成支付,使用DC/EP則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據央行介紹,DC/EP可以實現“雙離線支付”,即便付款方和收款方雙方都處于離線狀態,一樣能完成交易。
假定場景四:結賬付款時,明明只是一次單純的購物,卻不停地收到平臺和APP的短信、推送,我們在享受移動支付的便利同時,其實也將所有消費痕跡暴露在各個平臺上,而DC/EP則可以像現金一樣匿名交易,商家、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臺都不能追蹤到你的消費情況。
這一天已經越來越近了。據媒體報道,2020年5月起,深圳、雄安、成都、蘇州的部分機關和事業單位開始試點使用這種數字貨幣發放工資和補貼。有專家預測,DC/EP替代M0的使命會逐步實現,最終會有30%-50%的M0被央行數字貨幣替代,基本實現央行數字貨幣全國范圍推廣。屆時,中國將逐步進入真正的“無現金社會”,整個社會的信息結構、信用結構和監管結構都將面臨重大變化。
數字貨幣是否意味著未來我們將不再需要現金了?答案是否定的,至少目前還不可行。盡管中國的手機網民數量已經超過8億,但這也意味還有5億多中國人無法使用移動支付。“數字人民幣”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紙幣,而將是作為紙幣的一種補充,二者長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