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會同規劃實施協調推進機制27個成員單位編寫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報告(2018—2019年)》近日發布,南京市江寧區入選14個縣級案例之一。這是我省唯一入選的典型案例。
據了解,這是國家有關部委首次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報告,江寧在縣級案例中排位第一,在“首發”中排名“首位”。江寧鄉村振興,到底示范了什么?
樣本:城鄉融合促進全域鄉村振興
“江蘇南京江寧:高質量城鄉融合促進全域鄉村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報告(2018—2019年)》中江寧案例的標題。“這不僅概括了江寧農業農村發展的特點,也是江寧樣本的典型意義所在。”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處副處長宗文昊介紹說,報告選取的14個縣級案例中,多數以“單項特長”入選,如有以規劃先行帶動農旅融合的,以農地改革破解用地難的,以人才引領解決農村發展難題的,還有以特色產業、景觀推動產業發展的,唯有江寧是“全能選手”:以城鄉融合推動全域鄉村振興。
“這當中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城鄉融合,二是全域振興。”省農科院農經所所長朱方林說,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江寧農村依托特大城市南京和經濟強區江寧,城鄉深度融合,要素雙向流動,帶來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全面復興。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江寧統計局局長吳仁成介紹,隨著城市經濟發展,不少發達地區一產占比只有1%,江寧這一比例為3%,如加上鄉村旅游、農產品流通,鄉村產業占比要達8%,這在經濟發達地區是很高的比例,體現了江寧農業農村發展的整體實力。
江蘇縣域經濟發達,農業農村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參評國家首批鄉村振興實施案例,我省送報了昆山、溧陽、江寧3個縣級市(區)。這3個市(區)均為我省現代化建設首批試點單位,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都進行積極探索,積累了不少經驗。昆山排名中國百強縣第一,在城市帶動之下,農民打工收入、物業收入占比很高,農民可支配收入、城鄉低保、基礎養老金等都比其他縣級“高出一截”。溧陽是寧杭生態經濟上的重要節點,鄉村旅游、特色種植風生水起,以“生態經濟”推動縣域發展。“江寧最終入選為首批案例,我們認為是其發展路徑更切中當前城鄉融合的大背景,尤其把準了大城市近郊區的發展方向。”宗文昊說。
路徑:“兩個100億”投資下活整盤棋
的確,走馬江寧農村,從西部山水到中部水鄉,從谷里蔬果到溪田農園,現代農業園星羅棋布,美麗鄉村俯拾皆是。“這些現代農園和民宿景點無一不是城市資本投資帶來的,又無一不是以城市居民為服務對象。”江寧農業農村局局長焦珍山說。
資金短缺、環境治理壓力大,是困擾“三農”發展的普遍難題。“途徑在于打通城鄉要素通道。”江寧農業農村局綜合科科長王義榮介紹說,近年來江寧農業農村發展投入了“兩個100億”,一是江寧通過財政反哺、國資引領,用于鄉村環境整治和農路建設的投資接近100億元;二是各路資本在江寧農村的投資總額也有100億元。這“兩個100億”其實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正是通過政府引導、國資擔綱,投入100億元改變了農村環境面貌,推動了100億元社會資本下鄉投資。為此,《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報告》給江寧按下“評語”: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促進人、地、錢良性循環,下活全域農業農村發展“一盤棋”。
這其中西部旅游生態區的嬗變最為典型。地處云臺山、龍山之間的黃龍峴山水秀麗卻交通偏僻,2013年開始,江寧交建集團下鄉開發,當村莊環境整治、鄉村旅游道修到村口后,“黃龍峴茶文化村”一炮打響,村里數十家農家樂、民宿點和旅游商品店年收入三四十萬元。如今,各路資本以黃龍峴為核心密集開發,鄉伴蘇家、龍鄉雙范、云水澗、茶鄉星谷等鄉村旅游點、民宿專業村抱團發展,形成數十平方公里的鄉村游大景區,每逢雙休人氣爆棚、一房難求。
從山水民宿到溫泉旅游,從婚慶外景到田園創客,“美麗經濟”在江寧已呈星火燎原之勢。2019年,江寧鄉村接待游客超千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近70億元。如此不但致富農民,促進鄉村振興,還完善了城鎮布局,重塑了城鄉關系。焦珍山說,江寧依托鄉村旅游發展起來的黃龍峴、石塘人家,其人氣、活力和吸引力完全不亞于周邊傳統建制鎮,成為城鄉要素交匯的重要節點,新近崛起的特色小鎮。
城市不但給江寧農村帶來了資本、人才,還帶來了消費。朱方林認為,江寧農業農村經濟在服務城市中發展壯大,又保持了自身的競爭力和吸引力,這和不少發達地區農村拆遷后“失掉自我”,只能依賴城市,選擇“依附性農業”“被動型發展”有本質的不同。
專家:江南不能沒有村落和稻田
今年夏種,江寧未來科技城上秦淮片區一片閑置多年的復墾地和荒地,經過高標準農田改造后插上了水稻,面積有1000多畝。“這塊地處在秦淮河、云臺山河交匯處,規劃為科技城的濕地公園。我們反復比選,還是覺得種上水稻好,因為水稻是江南最好的濕地,不僅涵養氣候,還展現田園風光。”南京未來科技城黨工委書記陳國運說。
江寧未來科技城的千畝水稻田,是全區30多萬畝優質水稻基地的一小塊。秦淮河縱貫江寧,沿河南到赤山、北抵青龍山之間的大片圩區水鄉,水稻田集中連片十幾萬畝。西部從云臺山到濱江,也分布大片梯田和水稻田。對此朱方林評價說,“當許多地區農村在城鎮、園區開發中空間變得支離破碎,剩下的農田也為了增收紛紛‘縮糧擴菜’‘改稻為漁’,觸目所見光禿禿、白花花一片時,出南京城二三十公里來到江寧,卻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水稻田,你心里涌出的不僅是感慨,還有感動。”
江寧從三面包圍南京,土地價值很高,為何保留下了這么大面積農田,尤其是不怎么“賺錢”的水稻田?“水稻田不僅維護了糧食安全,還守護了江南風貌。”焦珍山說,江寧雖然城市化率高、外來人口多、用地需求大,但嚴守城鎮開發邊界,全區1581平方公里面積劃分為3個“500平方公里”,城鎮和園區只占其一,生態涵養區和美麗鄉村占據其二。
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江寧不僅“固執”地保留了水稻田,打造了土橋珍珠米、湖熟大米等地產品牌,努力提高稻田產出,還對那些“并不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村落拉網式改造。“從2019年開始,我們對前幾輪環境綜合整治余下的1000多個村莊徹底改造,投資達六七十億元。”江寧區農業農村局于存勇介紹說,江寧通過“三大革命”“四小實事”來整體改造農村人居環境:“三大革命”實施廁所改造、污水系統、垃圾分類三大工程,“四小實事”整修鄉間小路、景觀小品、小型池塘、小微菜園。
記者在整治后的湖熟街道楊柳湖社區宋家邊村看到,村子不僅整治了小池塘,鋪了透水混凝土,還整理出生態停車場,新建了燈光籃球場。于存勇介紹,像宋家邊這樣的普通村落,江寧兩年下來已整治700個,余下的今年全部整治結束。
“大簡至美——環境整治不僅造福百姓,也擦亮了鄉村最本真的東西。”焦珍山說,不管蘇南如何發展,水稻田、江南村落都是彌足珍貴的鄉愁,是美麗經濟最本色的體現,絕不能在市場大潮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