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在這一干就是8年。”開車到高鐵站接上記者,駕駛技術“菜鳥”的她,20多公里路開了50多分鐘才到學校。
“之前我在城區最好的學校當副校長。”路上談起過去的經歷時她對記者說。
讀完她寫的3本書——《童心緣》《一位鄉村校長的行走方式》《思政教育在路上》,記者似乎為她的選擇找到了答案:做鄉村教育的“點燈人”。
這個“點燈人”就是劉紅霞,湖南冷水江市中連鄉中心小學校長。
斑駁的圍墻,破舊的教學樓,蓬草覆蓋的操場;向學生們問好,孩子們“飛也似的散開了”;跟老師們打招呼,大家只“禮節性地點了點頭,提不起精神”。劉紅霞至今還記得2012年8月29日,自己剛到中連鄉中心校時的印象。
盡管有思想準備,但她還是有些無所適從。
劉紅霞19歲從湖南第一師范學校中師畢業登上講臺,24歲成為冷水江市教學能手,當上了所在學校的副校長,被推選為冷水江市第八屆人大代表,27歲成為全市最大規模小學的教學副校長。教育對她來說,不是職業,甚至不是事業,而是信仰。
如何將自己的信仰變成全校30多名教師的信仰,點燃500多名師生的內心激情,讓這所鄉村校煥發生機?對此,劉紅霞謀劃了“一盤大棋”。
劉紅霞的第一步“棋”,是改變學校的校容校貌,讓師生們擁有一個美麗舒心的學習工作環境。
2013年起,劉紅霞多方籌措資金,和同事們一起動手,讓學校一點點變了樣:3幢教學樓全部翻新了,雜草叢生的校門變亮了;校園里建起了文化長廊,出現了“書蟲小屋”“書香廊”,甚至連廁所也美化得“像是圖書館”。“學校從來沒有這么漂亮過。”在學校工作了25年的副校長潘佩蘭說。
劉紅霞的第二步“棋”,是推動教師們專業成長,通過外出學習、申報課題、參加比賽、編寫校本教材、與城區學校“同課異構”等方式,“鄉里妹子進城了”。55歲的老教師楊讓梨還記得自己當初到省城聽名師講座時的震撼。她說,自己這幾年真的是“飛快進步”。剛走上講臺時的她,曾經對自己的要求是“認真教書就行了”,但劉紅霞幾次安排她外出學習,帶著她做課題,一字一句幫她改論文,前年,她評上了過去想都沒想過的高級職稱。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特崗教師楊文芳入職的最初兩年成長得很慢,劉紅霞來后,帶著老師們讀書并寫讀書筆記,最初她完成得很敷衍,沒想到劉紅霞一字一句進行修改,還寫了評語。“那以后再也不敢馬虎了。”楊文芳說。半年后,劉紅霞帶她到鄰縣主持英語教師培訓,送她到浙江學習,逼著她參加全市演講比賽,幫她修改演講稿、做PPT、指導演講技巧,平生第一次演講的她,居然拿到了全市第一。
說到“被逼”,潘佩蘭更有體會。她說劉紅霞會逼著大家讀書,還要寫讀書筆記,“節奏太快了,有點跟不上”;每周一下午的業務學習,許多別的學校一般無非是讓大家在一起聊聊就行了,劉紅霞不同意這么做,堅持要搞講座、組織小型培訓,逼著骨干教師們輪流上臺講課,且不能光講,一定要有講稿有PPT。“以前我們這鄉村學校,有幾個人會做PPT啊。現在我們都習慣了,還會在里面插入視頻、設置背景音樂。”潘佩蘭說。
“點亮”家長和學生是劉紅霞的第三步“棋”。劉紅霞說,鄉村小學留守兒童多,照顧孩子的爺爺奶奶要么溺愛要么不會管孩子,在她看來,鄉村學校一個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這樣的理念下,中連鄉中心校先后開展了“讀兒歌講文明”“八大常規習慣”“校園撿撿撿”“做閃亮的自己”等一系列活動,每天中午家長們來送飯時,學校還組織學生小分隊,勸阻家長們不要亂扔垃圾、隨意抽煙。幾年下來,校園干凈了,學生們有禮貌了,一名之前在白墻上涂畫的調皮男生,會用自己的雙手掏下水道、幫老師一起畫文化墻了,“我的學校要閃光漂亮”。
見到每一個學生都叫“滿崽”(當地方言,指家中最小的孩子),忙著學校的事幾乎從未做過家務,從未離開講臺哪怕當校長都堅持一周上4節課,主持市里的名師工作室風生水起,累得住院十幾天……記者在學校采訪的兩天里,聽著大家說起的大事小事,眼中劉紅霞的形象越來越立體。劉紅霞當校長8年來,這個只有30多名教師的農村校,有7人評上了高級職稱,還為其他學校培養輸送了25名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8年里,學校成功立項了兩個省級一般資助課題,一個省級教育學會課題,拿到了兩個市以上教育教學科研成果獎勵……中連鄉中心校一點點亮起來了,綻放出的光芒越照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