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經歷了疫情之后,再度分化,這對于房地產的消費對象來說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是買不起,需要房子的人買不起房子。另一方面是賣不出,希望通過投資房產賺錢的人,房子拿在手里不能變現。與此同時,我國的80、90后人口紅利時代也即將過去,預計未來二十年,將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后房地產誰來接力,市場如何發展成為了關鍵問題。有專家表示:除了穩定房價之外,還要從多個社會福利及配套著手,才能讓未來的年輕人愿意購房。
未來房價的走勢,受人口年齡、收入、教育層次,關鍵是適婚人口數量的影響較大。據相關統計:2022年前后,預計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全國總人口數量的14%。如果以60歲為老齡人口的年齡標準,2025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5億,這個數字看起來相當沉重。
一個城市的發展受人口數量、凈流入人口數、人均GDP、年齡段等因素的發展制約,如果這些數據處于良性增長,那么房價毋庸置疑會持續上漲;如果這些因素持續走低,房價必然下跌,所以近幾年很多城市都推出了形形色色的落戶政策,目的就是維持城市凈流入人口比例。
但是,人才的流入與城市的高房價、高生活成本與經濟持續低迷造成的低收入相互矛盾,再加上近半年來的疫情影響,我國的整體虛擬經濟與房地產經濟向實體經濟、制造業轉型仍處于初級階段,于是價格泡沫越來越大。
各大省會城市目前還有奇怪的現象,很多月收入在城市當中屬于較高水平的人群,仍覺得憑自己的力量買房是遙不可及的愿望。而高物價、高生活成本又使很多適婚青年每個月入不敷出,個人存款率較低,可以說憑自己的力量存夠首付都比較困難,更不用說以后幾十年里每個月還要負擔的大額房貸。
經濟雖已逐漸復蘇,但這次持續近半年的疫情對各個行業的不良影響還在持續,服務、零售、餐飲等產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而近些年我國經濟平均每年6%的增速,使得近些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量大增,他們是疫情期間受沖擊最為嚴重的人群。而這部分人群,大部分處于適婚年齡,他們是房地產市場中“剛性需求”的很大一部分消費群體。
有專家表示,居住是人民的基本需求,只有房價穩定,老百姓生活安穩,社會才能穩定發展;另外,政府還要從多個社會福利及配套政策面著手,才能讓未來年輕人愿意購房,讓房市有人接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