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盛金控被證監會托管,盤中明顯震蕩
2020-07-24 11:39:31 來源:券業行家
1
聽新聞

重磅公告宣布接管三家機構

券業大地震來了。

今日(2020年7月17日)盤后,17點1分,新華網發布來自證監會的重磅公告,直指新時代證券、國盛證券和國盛期貨三家機構,“存在隱瞞實際控制人或持股比例,公司治理失衡等重大問題”。

證監會表示,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證券市場秩序,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新時代證券、國盛證券、國盛期貨依法實行接管,期限為2020年7月17日至2021年7月16日。

證監會分別委托中信建投、中航證券及招商證券股、國泰君安期貨成立相應公司托管組,托管組在接管組指導下按照托管協議開展工作。

幾乎是同一時間,銀保監會公告稱,鑒于天安財險、華夏人壽、天安人壽、易安財險、新時代信托、新華信托六家機構觸發接管條件,為保護保險活動當事人、信托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銀保監會決定對上述六家機構實施接管。接管期限為一年。

在行家的印象中,這些機構似乎都與某天(和諧)系有著不可名狀的關系。如此大的動作,是否還有后續,目前只能靜觀其變。

國盛金控盤中明顯震蕩

保險和信托機構姑且不論,單說行家近期點評過的券商機構。

國盛證券的母公司為上市公司國盛金控,而國盛期貨是國盛證券的控股子公司。

行家注意到,國盛金控今日盤中一度逼近漲停,最高漲幅為9.17%;其后回落至2.69%,尾盤略有拉升,全天報收10.88元/股,漲幅為3.92%,振幅達7.64%。

成交量方面,全天成交74.02萬手,金額為8.28億元,換手率為4.56%。

國盛證券:投行業務增幅明顯

作為一家總部位于江西的券商,國盛證券2019年度表現頗為不錯。

2019年年報顯示,國盛證券當期營業收入為18.59億元,同比增長203.15%;凈利潤為3.09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五類主要業務中,自營業務收入由負轉正,投行業務的同比增幅達160.96%,經紀業務營收同比增長55.70%。

截至2019年底,國盛證券在全國30個省區共設有21家分公司和242家營業部;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設立業務管理總部實現了對重點區域的輻射。

新時代證券:研究業務引發爭議

新時代證券2019年年報顯示,當期實現營業收入 19.54億元,同比下降0.71%;凈利潤為4.39億元,同比增幅達89.89%。

具體來看,自營業務收入4.48億元,同比下降37.43%;經紀業務收入2.85億元,同比增長18.88%;信用業務收入2.32億元,同比增幅達270.91%。此外,新時代證券基金管理業務收入8.62億元,遠超其余各類主營業務。

截至2019年底,新時代證券設有上海、天津、北京、山東和深圳五家分公司,經紀業務管理總部下轄64家營業部。這一體量在證券行業屬于“腰部”。

2019年中,證監會發布的券商評級顯示,新時代證券被評為CC,而另一家同“系”券商恒泰證券則是CCC。

令行家記憶猶新的是,前段時間,新時代證券研究所傳來人事震蕩的消息。

今年4月22日,邱世梁官宣加盟浙商證券,任浙商證券研究所上海區負責人,負責研究策劃、人才建設等職。此時距離其“臨危受命”,應潘向東之邀出任新時代證券研究所所長,僅僅過去了半年。

N點疑問和猜想

疑問之一,地域之爭。

從證監會公布的接管方來看,國泰君安期貨應該對應國盛期貨,中信建投、中航證券、招商證券三家券商接管兩家券商,這點讓行家有些納悶。

同樣是“贛籍”券商的中航證券接手國盛證券,應該說是考慮到地域因素。中信建投總部位于北京,與新時代證券算得上同城,從屬地原則來看,沒什么奇怪。

但是,招商證券是典型的深圳券商。為何會插手,目前還不得而知。

至于以后,是否真應了那句傳言——一個省區只保留一家區域券商?

疑問之二,航母之論。

中信建投和中信證券,此前一再被傳言合并,又一再公告澄清。如果從打造航母券商這一原始動力出發,似乎應該由體量更大的中信證券接手。

不過也難說。近期中信證券“吞下”了廣證,雖然改名中信華南已有半年,預計消化完成還需要一段時間。難道說,這是考慮到機會均沾,讓中信建投分一杯羹。各自壯大之后,再大手一揮,宣告合并?

這樣一來,打造真正的券業航母,果然需要大手筆。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5月,國盛證券的分支機構總數達263家,排名行業第15位。而中信建投和招商證券分列第8、12位。

疑問之三,民營之困。

從股權結構來看,本次被波及的兩家,都是民營券商。而被接管的原因涉及到公司治理問題,這是否是民營券商的通病?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否還會有此類接管事件發生?對證券行業是否會帶來深遠的變革和影響呢?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