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1999年出生的大三小伙周鈺源的造血干細胞被輸送到了一位兒童患者的體內。這位來自武夷山,年僅21歲的高大青年,成為了福建省第265例,武夷山市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兩年前,剛剛步入大學生活的周鈺源在獻血的時候,“順便”多抽了幾毫升血樣,進入中華骨髓庫。“如果匹配上了,就能救人一命,不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這都是一件好事。”
4月20日,周鈺源接到福建省紅十字會的通知,得知自己與一個兒童患者匹配成功。造血干細胞的非親緣匹配成功率只有幾百萬分之一,對于這個從天而降的“佳音”,他告訴記者:“其實幸運的不止那個小孩,我也很幸運,因為我得到了這樣一個機會去幫助別人。”
然而,下定決心之后,怎樣把這件事情告訴父母成了周鈺源最大的煩惱。他自己上網查詢了很多資料,但由于擔心父母會極力反對,一直無法開口。于是,周鈺源瞞著父母,獨自做了高分辨、全面體檢,這些檢查都通過后,在簽定捐獻同意書的前幾天,他才正式地和父母提起這件事。
面對兒子的堅決,剛剛得知這個消息的父母充滿了不解和擔憂。但周鈺源沒有放棄,對父母連著做了好幾天的思想工作。他知道父母對造血干細胞捐獻知之甚少,還抱持著“捐獻造血干細胞就一定要穿刺骨髓”的觀念,于是找來了一些外周血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科普視頻,告訴他們這種捐獻方式對身體是沒有危害的。
“后面我也想通了,” 周鈺源的母親對記者說,“確實不能見死不救啊。如果換做是自己遇到了困難,到時候沒人來幫助你,那怎么辦?”周鈺源還常常告訴她,這次疫情期間,那么多醫務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奔波,自己的這點奉獻,根本不算什么。
周鈺源的母親說,周鈺源從小就是一個開朗外向、樂于助人的孩子。對此,周鈺源笑稱自己只是一個“無趣的理工男”,而這次捐獻也成了他生命中頗具意義的一件事情。“在這件事情上,我的朋友都對我表示支持,”捐獻時,周鈺源對記者說,“如果我捐獻成功了,我會鼓勵身邊的同齡人也去‘入庫’,幫助他人。”
武夷山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金婷稱,周鈺源代表的青年群體是愛心捐獻的主力軍。“第一次見到小周的時候,被他一米八七的大高個給震懾到了,”金婷笑說,“從武夷山到福州,一路過來他都很體貼,很配合,最重要的是身體很健康,沒有什么不適反應。”
30日上午11時,捐獻結束,造血干細胞運送小組到達采集室,將這份珍貴的造血干細胞送往兒童患者所在的醫院。福建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周鈺源作為福建省最年輕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之一,用自己的血液傳遞了生命的力量,也激勵著更多青年投身于這項偉大的事業。(陳思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