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簽了,1000股,估計能掙個一千來塊錢。”歷經上百次與新股擦肩而過后,黃先生終于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新股中簽。既要慶幸自己的好運,也要感恩當下的時運。
剛剛過去的7月,A股IPO募資額創歷史新高,52家企業掛牌上市。而剛剛結束的一周,“年內打新最密集一周”,同樣見證了19只新股申購,以及多個“抱得新股歸”的幸運故事。
新股中簽,套牢者的良藥,躍躍欲試者的衷心期盼。上市即高位、連續數個漲停板、首日收益率40%以上……A股市場寫有不少關于新股中簽的傳說。
2015年,暴風科技上市,連拉32個漲停板,股價從7.14元一路飆升至148元,翻了20倍;2016年,海天精工上市,30個漲停板,漲幅達2186%;2020年,斯達半島上市,收獲22個漲停板……
由于極低的中簽率和極高的收益率,新股中簽常與彩票中獎相提并論。在當前的市值配售模式下,打新股(申購即將發行上市的股票)作為一項成本接近于0的運氣測試項目,也因此見證了股民們的“樂此不疲”。
股民熱衷“打新股”,大概率穩賺的邏輯是什么?打新熱潮不退,又究竟該如何評判其利弊?
從富人的游戲 到散戶的運氣
“我2014年前后入股市,一入市就開始打新股了。那會兒不看倉位,有錢就可以打,跟中獎似的。恰好也趕上了牛市,基本中了就會有N個漲停。”韓先生的打新經歷不少,他告訴筆者,打新股很明顯經歷了政策和投資風格的轉變,時間以2016年為界。
在2016年以前,新股申購需要遵循預先繳款制度,也就是要在賬戶上預留現金并凍結三天才能獲得申購資格。若是想滿額申購新股,則需要預先準備200多萬元現金。鑒于此,當時的打新股也被視為“有錢人的游戲”。而由于能夠滿額申購的股民人數不多,中簽率非常高。
有網友算過一筆賬,如果當年一位手頭有200萬元現金的股民能堅持申購每個新股,那么他在2015年取得20萬元以上打新收益“根本不在話下”。
轉變發生在2016年1月1日。從那一天起,申購新股開始全面遵循市值配售制度,股民不再需要預留現金,而是先申購,中簽后才需要繳納款項。此外,申購者還需要持有對應滬市或深市一定市值的股票。由于新股申購制度脫離了原先“為高凈值人群打造”的路線,更多的散戶得以分上一杯打新收益的羹。
“這種規則轉變的原因沒有公開說法,也不得而知,但從我們股民的角度來說,是希望保持這種狀態的。以前只要求賬面上有錢,不要求買股票就有資格申購新股,這樣的話,不屬于股市的錢就會涌向股市炒作新股,不利于已經持有股票的股民獲得收益。”北京馬曼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曼然如是告訴筆者。
紅衣 卡點 人品——打新奧秘之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錢掙的地方就有掙錢攻略。由于當前打新股幾乎成為了無成本、無風險的賺錢機會,散戶們紛紛摩拳擦掌。但礙于僧多粥少的局面,市面上開始出現指導散戶們打新的“打新秘籍”。
低中簽率,一直被散戶視為橫亙在自己和財富之間的阻礙。為了離中簽和財富更近,大家各出妙招。總結來看,不外乎是有新必打、貴在堅持、定額申購、市值分配、分賬戶打新等等。
如果說上述方法論是從實操的角度出發的話,那么紅衣、卡點、人品等就是從意念角度出發的打新玄學。
據悉,有股民特意在新股申購當天換上紅衣服,寓意紅紅火火的好運,以及萬幸中簽的喜悅。也有股民將好運與人品緊密結合在一起,堅信只要平日里攢夠人品,新股就會迎面而來。更有甚者,時間也被打新者賦予了獨特的內涵。
筆者聯系到一位專門為會員提供打新教程的人士,并拿到了他自稱結合多年經驗所寫的“打新秘籍”。根據該秘籍,打新最好選在下午1點半到2點之間,盡量避開先發股、集中資金打后發股,避免小盤股、集中資金打大盤股……
“所謂打新攻略都是玄學吧。”韓先生告訴筆者,他聽說過9﹕30打新中簽概率大,也聽說過要11﹕20以后打新的。但其實歸根結底,一切還是要靠運氣。
中簽 像中彩票一樣
僧多粥少。
在A股市場,申購新股一向被認為是穩賺不賠的好事,區別僅在于數幾個板、掙多掙少而已。也是鑒于此,新股申購一直熱度不減。但通常情況下,一萬個人里面,幸運的只有兩三個。
打新股為何在大多數情況下穩賺?
券商從業者孫曉(化名)告訴筆者,新股穩賺其實是一種制度套利。一般情況下,新股發行市盈率最高不能超過23倍。因此,股票普遍按照市盈率的22.99倍發行。而A股市場對股票,尤其是新股的估值普遍偏高,“新股穩賺就像是大家形成的一個共識”。該共識也導致在此前很長一個時間段內,股民欠缺考慮新股的投資價值,見著新股就搶,非理性地“拿籌碼”。
用孫曉的話來說,“新股穩賺”是大家的一種慣性思維,有人相信就意味著有人接盤,“因此就形成了一個市場的一致性預期”。
馬曼然也告訴筆者,“新股穩賺”與我國A股市場的供求關系、投資文化,以及以散戶為基礎的格局有關。根據馬曼然的說法,新股市場的資金供給遠遠大于新股發行數量,直接導致新股上市即爆炒。此外,以散戶為主體的格局使得A股“缺乏成熟股市的理性”,而股民在投資方面“喜新”(偏好新股),也恰好說明了我國A股市場的投機性更強。
盡管打新股熱度并未出現實質性減弱,但近日新三板精選層的大面積“破發”(股票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無疑給“打新穩賺”的慣性思維澆了一絲涼水。與此同時,孫曉也告訴筆者,由于A股正在大面積推行注冊制,證監會不再對股票的發行價格做出規定,未來,“打新穩賺”的現象會有所改變。
A股特色打新熱 利好誰 又傷害了誰?
“打新熱算是A股的一個特色。”
孫曉告訴筆者,盡管其他國家的股市也存在打新,但都不可能保證穩賺不賠。而在A股市場,就很少見到新股在上市首日破發的。
“中國股市和國外股市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散戶太多。”馬曼然告訴筆者,A股算是一個新興的市場。與歐美等國主要由基金、養老金等機構參與股市不同,我國A股以散戶為主,且80%以上的成交量都由散戶推動。“以散戶為主的市場往往缺乏理性,更愿意投機,這也是新股在A股市場一直存在被炒作的土壤的原因。”
在新股被炒上天的整個過程里,究竟誰是贏家,誰又是輸家?
2007年11月5日,中國石油在滬市掛牌上市,當日最高價48.62。10余年來,中國石油的股價一路下跌,屢創新低,最新收盤價低至4.45元。而在股價下跌的過程中,無數股民被套了進去。也應了韓先生的那句話,股民解套的最好方式是新股中簽。
“新股被爆炒會對A股市場造成很大的傷害。”馬曼然告訴筆者,新股上市即高位,在短暫的炒作后往往會進入漫長的價值回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A股長期受累于新股的下跌,指數虛低,市場賺錢效應下降。
此外,馬曼然也告訴筆者,公司往往都喜歡上市,因為上市就意味著原始股東的財富積累邁上了一個新的高臺階。新股中簽的幸運者開啟“數漲停板”模式,而沒有中簽的二級市場股民只能去買股票,也“往往會買到泡沫”,繼而再經歷一個漫長的價值回歸過程。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打新股的熱度會隨著A股市場新股發行數量的增加、供求關系的改變而發生相應變化,但這個過程會很漫長。”馬曼然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