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軍人家庭的先惠技術董事長潘延慶,骨子里流淌著強烈的使命感,就是要在高端裝備制造業中創建一家能真正躋身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國企業。
正是在這一信念和使命的指引下,先惠技術從燃油汽車單機裝備起步,切入智能制造裝備領域,再到率先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綁定優質客戶并落子海外。
如今,科創板為先惠技術補上了資本市場的拼圖。對此,潘延慶說:“智能裝備是我感興趣的方向,這一塊我會鍥而不舍地做下去。”
技術為先筑根基
采訪中潘延慶手中握著的小米手機格外醒目,問及為何會選擇小米手機,潘延慶給出的答案令人意外——學習。
“我用小米,是想看它走的技術路線。”潘延慶表示,“因為小米很不容易,在極為激烈的生存環境下成長起來,這是我特別要學習的。”
事實上,先惠技術的生存環境與小米有著相似之處——海外豪強環伺,國內群雄四起。面對中國龐大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市場,意大利柯馬、德國庫卡、ABB等國際知名智能制造裝備企業紛紛搶灘;另一方面,國內多家上市公司也加碼在該領域的投入,加劇了市場競爭。
先惠技術如何脫穎而出?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以一句“用極客精神做產品”,總結了小米在智能手機市場中突出重圍的經驗。在潘延慶和先惠技術身上,同樣能看到“極客”的影子。“有些特定功能的產品,市場上找不到合適的,我們就自己做。其實,公司很多產品只用在自身項目上,沒有向第三方銷售。”潘延慶說,“這也是為了抓住和提升核心競爭力。”
潘延慶舉了一個例子,為了拿下寶馬汽車的一個項目,先惠技術自研了一整套視覺識別AGV小車。
“傳統AGV的制導需要二維碼或磁條,但磁性對電池有影響。我們就自己做了套視覺識別AGV小車,不管是用筆畫的,還是地坪的,都能識別顏色。這樣,不僅消除了磁性的影響,而且可靠性更強。”潘延慶解釋,“視覺識別AGV需要軟硬件的協同,這套技術我們掌握了,做得比較深。”
這只是潘延慶“醉心”技術的一個寫照,也是先惠技術尋求技術創新的一個縮影。
得益于此,先惠技術的技術觸角延伸至計算機軟件、電氣工程、機械設計等多個領域,建立了強大的技術團隊和豐厚的技術儲備。公司目前已取得50項專利權,38項軟件著作權。足夠多的技術“底牌”,讓先惠技術滿足了上汽集團系、德國大眾系、華晨寶馬等全球知名企業嚴苛的技術標準,并成為少數在歐洲為當地主要汽車品牌提供動力電池包生產線的中國企業。
創新凝聚新動力
問及最自豪的事情,潘延慶笑稱,是“打動”德國車企,“都說德國是‘工程師的天堂’,現在我們的很多概念能被當地的老牌的、頭部汽車企業所采納,并得到大規模應用,這一點讓我很自豪。”
德國,傳統的制造業強國,也是工業4.0概念誕生之地,如今成為先惠技術出海的重要基地。
回憶起出海的這條路,潘延慶表示事出意外。“能接到斯柯達在捷克的項目,是因為我們在上汽大眾做的項目被大眾董事會主席迪斯博士看到了,他感覺非常好,讓我們去投標。當時,我們沒有市場推廣的經驗,只知道埋頭實干技術,蒙著頭就去投標了。”潘延慶回憶道,“一輪一輪下來,結果我們最后中標了。”
由此,他總結出先惠技術的三點核心優勢:一是公司在技術上沒有弱勢,大家各有所長;二是公司有一個穩定且勤奮的服務團隊;三是高性價比和高可靠性。
“這個行業的特點就是高度定制化,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我們做針對性的研發和生產。我們跑得再快,客戶的需求沒跟上也不行。所以,我們一開始就定位于高端客戶。”潘延慶說。
穩健譜寫新篇章
隨著汽車行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轉型,位于上游的先惠技術必須先行一步。
從2013年起,公司就切入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領域,為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國內知名動力電池企業提供智能產線,成為國內較早進入該領域的專業供應商。而上文提到的捷克斯柯達項目,便是公司為其建設的首條動力電池包生產線。據招股書,先惠技術手持訂單金額合計4.69億元,其中金額較大的客戶就有寧德時代、孚能科技等。
而隨著公司工業制造數據系統產品的成熟,先惠技術出品的產線被賦予更加智慧的“大腦”,這在“多規格、小批量、重定制”的汽車行業尤為重要。
“自動化的產線是剛性的,采用的是有軌道的輥道,把工件輸送到下一個工位。這種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排序生產了。”潘延慶介紹,“排序生產完全按照訂單來做,沒有可預知性,可能一整批車的配置都不一樣,存在上萬種組合。一條‘聰明’的產線能解決這些物料的輸送和設備的無縫切換。”
產能是先惠技術目前最大的瓶頸。登陸科創板,先惠技術募集資金主要用于“高端智能制造裝備研發及制造項目”,該項目由武漢先惠作為實施主體。“目前在上海、武漢、長沙都建有我們主要的生產基地。服務點和托管計劃,我們會根據不同城市和時期來調整。”潘延慶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