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來自山東濱州醫學院的大學生“帶貨”隊也開始網上試水
2020-08-20 07:52:36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1
聽新聞

“來吧,讓我做一道正宗的煙臺鲅魚給您嘗嘗”“美好的清晨,從吃一個寧夏雞蛋開始”“泰安櫻桃上市嘍,它的維生素A含量要比蘋果和橘子高出四到五倍,鐵含量居水果之首”……“直播帶貨”火熱的當下,日前,一支來自山東濱州醫學院的大學生“帶貨”隊也開始網上試水。

與眾不同的是,他們的貨源來自各自的家鄉,遍布祖國大江南北。他們的叫賣詞大多從營養、科學的角度切入,既有醫學味兒,又有引導范兒。其實,他們還有一個特殊身份,都是濱州醫學院大學生時政宣講團成員。

受疫情影響,為了幫助推廣滯銷的農產品,宣傳團指導教師、學校黨委宣傳部部長張玉龍果斷決定發起“醫學生試水直播,助力家鄉奔小康”助農活動,利用直接高效的“直播帶貨”這一新型零售模式,發揮青年大學生宣講特長,推介當地農產品、土特產等。該校周密部署,同學們熱烈回應,紛紛走向田間地頭,以宣講帶貨的方式為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獨特力量。

活動由宣講團提供平臺,同學們通過錄制帶貨視頻或直播等方式進行售賣。一時間,從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到白山黑水間的黑土地,從黃海之濱,到云貴高原,濱醫宣講學子紛紛化身在線主播,“買它買它”的聲音此起彼伏。通過他們繪聲繪色有理有據的現場“表達”,更多人見識了跳躍的煙臺鲅魚、嫩綠的濟寧蒜苔、飄香的大慶大米、奇特的大同萱草、誘人的利津水煎包、熱騰騰的廣饒肴驢肉,還有古色古香的齊河空心掛面……宣講的是產品,而產品背后展示的則是華夏大地的壯美風情和勤勞樸實的中國百姓。

截至目前,已有388位同學報名參加了此次活動。覆蓋了八個省,21個市區,41個區,點贊量近20萬,帶貨金額接近2萬余元。

從“宣講學子”變身“帶貨達人”,路子有沒有跑偏?在濱州醫學院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張玉龍看來,新時代的時政宣講決不能滿足于在單一的講堂中當“小先生”,大學生們更需要從實踐和奮斗中汲取“養料”與“能量”,真理的甘甜最終是要用力、用心品味出來的。

據介紹,這支成立于去年9月的大學生時政宣講團,從誕生起就面臨著成長的磨礪。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際,宣講團寒假“千人宣講”活動正在全國各地展開。各宣講小分隊與當地團委、機關、學校、辦事處、居委會溝通,將大量基層聽眾聚攏起來,思維的火花在“精準扶貧”“中美貿易”“一國兩制”“美麗中國”“參軍報國”“反腐倡廉”“精神文化”“體制改革”等主題中交織碰撞。

因疫情受阻后,學校第一時間研判,圍繞“場景換頻,移師云端;方式換活,注重可視;內容換新,增加實感”的思路進行調整,確保非常時期宣講不斷檔。同學們發揮新媒體矩陣的傳播功能,一方面將宣講通過視頻、音頻、動畫等形式生動展現,另一方面強化后期宣傳與反饋,累計推出線上宣講與追蹤報道百余篇,收獲了上萬粉絲關注,形成云端宣講“主客場共鳴互動”。

與此同時,宣講團因勢而變,第一時間成立抗疫實踐隊,鼓勵同學們發揮醫學生特長,在參與村口路口的防控檢查、居家防疫的科普宣傳和疫情變化的實時解讀中,為“云端宣講”積累第一手素材。

報名參加平度周戈莊高速路口測溫登記工作的學生李澤豪,上崗時一站就是幾個小時,最冷的時候5個測溫計都會出現凍失靈現象,一起值守的醫生為他支招:只要沒有車輛就將測溫計夾在腋下,用體溫來溫暖,“那一刻,我真正體會到一線醫務工作者的仁愛情懷”。

“父親是位普普通通的黨員干部,疫情防控期間加入了疫情防控小組,除了偶爾給他和同事送飯,平常在家幾乎看不到他的身影。”受父親影響,學生黃龍好加入村里的執勤隊,確保全村沒有發生一起疫情隱患。“我們宣講中有一個題目叫“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這次經歷給我最大的感觸是‘能’在黨員先鋒的引領,‘能’在人民群眾的追隨。”

抗疫體驗、帶貨表白,帶出了一份份鮮活的思政養料。“云端宣講”活動中,涌現了《心系天下事 抒發愛國情》《集眾人之力,創造綠水青山》《弘揚中國精神 做時代好青年》等一篇篇帶著現實溫度的講義。在線下,不到3天之間,宣講團學子就向武漢捐款12133.53元。

據悉,借鑒大學生時政宣講團“融入田間地頭、融入奉獻擔當、融入小康需求”的探索性實踐,濱州醫學院日前已正式啟動“熠韶華”青年理論宣講工作室,匯聚身邊榜樣、黨員模范、典型案例,提煉“仁心仁術”精神內涵,把理論宣講工作納入全校政治理論學習宣傳教育和“開學第一課”、“形勢政策”教育、社會實踐活動、“雙報到”等內容,納入黨政干部、教師評價考核和學生“第二課堂”評價體系,全方位煥新煥活學校思想政治工作。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