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社恐告別,實際上沒那么難
2020-08-30 22:08:10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觀察者】

2018年熱播的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中,主人公與男友分手后逃避工作、逃避生活,蝸居在房子里通宵打游戲,一度陷入社交恐懼。這幾年,我們的社交媒體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先進,卻有不少人選擇像劇中的社恐少女一樣,告別現實生活,走向虛擬空間,以逃避社交帶給他們的恐懼與壓力。

為什么社交會讓人產生恐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社恐”本質上是一種孤獨感。當人被這種孤獨感所包圍、所束縛時,會本能地把自己的活動范圍由外向內進行收縮,在自我世界中尋求安全感。

對不同的“社恐”青年來說,孤獨感的表現形式往往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人并非刻意排斥社交,而是他們的興趣愛好通常過于小眾,使他們在社會交往環節顯得曲高和寡,很難在集體活動中找到歸屬感。這就是文化意義上的孤獨。

比如有的人從農村走向城市,體會到了“996”的工作強度與快節奏的生活,年紀輕輕就開始直面現實的壓力。回到家,倒頭便睡;假期,宅家休息成了他們的“新常態”。他們的人生變成了簡單的“兩點一線”。這就是空間意義上的孤獨。

再比如有的人,享受著互聯網平臺帶來的福利,沒事兒刷刷抖音、B站、快手等社交平臺,閑暇時玩一玩“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時下流行的手機游戲。一晃一整天過去,看似很“充實”,實際上在互聯網強刺激后帶來的心靈上的空虛與寂寞并沒有得到有效填補。這就是社會意義上的孤獨。

向社恐告別,關鍵就在于如何化解或疏導這份孤獨感。

化解孤獨,有時候離不開同學、朋友、情侶等關系親密的人的幫助。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即使對社交充滿恐懼,周圍也得有一個兩個在情感上、生活上或興趣愛好上能夠聊得來的朋友。他們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你,但他們只要知道如何在公共場合保護你、關心你就足矣。通過他們,讓你的生活從線上走到線下,去參與更多的社交活動,結識更多的伙伴,總能遇到那個真正能打開你心扉的人。那個時候你會發現,社交其實也沒那么復雜。

疏導孤獨,需要拓展的是個人的社交空間。很多事情不一定要局限在家里完成。如果你喜歡運動,那就不要滿足于體感游戲帶來的快樂,走出家門,去體育場看一場或踢一場球。如果你喜歡音樂,那就不要滿足于在家戴上耳機一個人欣賞,走出家門,去湖邊拉一拉小提琴或在音樂廳聽一場演奏會。走出家門,就是社交的開始。

有時候,適當的孤獨感也是必要的。但告別社恐,一樣可以享受這種孤獨。其中的秘訣就在于用延遲滿足來取代虛擬世界帶來的強刺激。一個人宅在家里,不一定非要沉溺于互聯網交織出來的虛擬世界,生活中依然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值得去做。比如一個人讀一本書,可以跟書里的人物交朋友;一個人寫一寫字,可以跟筆墨紙硯交朋友;一個人做一做烘焙,可以跟萬千食材交朋友。這種長效的孤獨感,實際上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努力,同樣是在為今后的社交蓄力。分享書中的所見所聞,可以是社交中打開話匣子的有趣話題;分享自己的字跡墨寶,可以是社交中吸引志同道合之士的有效法寶;分享自己烘焙的美食,可以在社交中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即使保持一份孤獨感,同樣可以成為向社恐告別的開始。

向社恐告別,實際上沒那么難。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