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線上首發。該書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收錄了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中流傳的各種趣聞,豐富了本書的內容。
《國寶100》共分4卷,第一卷收錄了商代后母戊鼎、東漢銅奔馬、清代各種釉彩大瓶等重量級國寶;第二卷收錄了“中華第一玉雕龍”、西周大盂鼎、戰國青銅杜虎符、西漢長信宮燈、北宋李公麟《五馬圖》、元代廣勝寺《藥師經變》壁畫等國寶;第三卷收錄了戰國曾侯乙編鐘、戰國商鞅方升、漢代“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西晉陸機《平復帖》等;第四卷收錄了《清明上河圖》、圓明園獸首銅像、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等國寶。
您或許會好奇,《國寶100》中這100件國寶是如何選出來的?談及選擇標準,馬未都表示,《國寶100》中的國寶分布在世界各地,每件都極具代表性,類別涉及青銅、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書、繪畫等多個門類,時間跨越幾千年。它們有的得到無數贊譽,被國內精心收藏,有的在歷史變故中輾轉定居異國他鄉。
在馬未都看來,講國寶故事,其實就是在講述歷史,“通過國寶來講述歷史,是了解歷史的一種特殊欣賞方式。”馬未都說,你只有清楚國寶的文化根源在哪兒,才能知道今天的我們來自何處。
據出版方介紹,《國寶100》前后耗時兩年多的時間,先是推出音頻,繼而推出視頻,此次又以圖書的形式呈現,馬未都說:“圖書具有視頻和音頻所不可替代的優勢,因為呈現在書里的文字更嚴謹,同時書里還配有大量插圖,有所講國寶的清晰照片,也有與之相關文物的圖片、歷史圖片、博物館照片及關鍵人物的照片等,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可以獲得更加直觀的認識。”
對話馬未都
從視頻、音頻到圖書全媒體怎么講國寶?
2020年9月3日,《國寶100》在線上首發。當天馬未都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北青報:在什么機緣之下您決定要開始《國寶100》這個項目?
馬未都:電視節目《觀復嘟嘟》做了四年240期,做得有點兒累,我想停下來休息一年。但是休息的時候呢,又有點不太甘心,想一想現在正是國寶熱,大家都想了解國寶背后的故事,我就做了100集的國寶故事,起名《國寶100》。本來還想再做100個,但是實在是精力有限,只好先做100個了。
北青報:能否為我們講講《國寶100》的創作經歷呢?
馬未都:《國寶100》從選題到完成做了兩年時間,我們的整個博物館團隊都在努力。原本我們是參照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有一個代表人類文明進程的100件文物系列,他們是400名專家用了四年的時間才完成這一個工程。跟他們比起來,我們顯然人力、物力都要弱很多,所以搞得非常辛苦。好在再辛苦也做完了,節目錄了100集,既有音頻又有視頻,現在書又出來了。書的好處就是隨時可以翻翻看,音頻、視頻找起來就沒那么容易了。
北青報:100件國寶文物的選擇標準是什么?
馬未都:主觀的選擇標準是我定的,所以《國寶100》代表我對中國國寶的一個理解。我們考慮到中國文物的這個豐富性,青銅、陶瓷、竹木牙角器等等都有所選擇,在標準上,我希望這些國寶代表這一領域比較尖端的作品,并且選擇博物館收藏的文物。
雖然是主觀的標準,但我可以告訴大家,如果別人再想編另一個“國寶100”,完全繞開這100件很難。我覺得至少會有2/3以上是重復的,這是中國國寶的一個標準。書中還涉及一些重要的國寶帶有我個人個性化的選擇,比如云南的二爨碑,很多人連爨這個字都不懂,就更別說他能知道這件國寶的重要性。但是二爨碑很重要,我記得當時在講這個故事的最后時候,我講了一段,當日本人看見這碑的時候,立刻跪下磕頭,大家也就能明白這件東西有多重要。
北青報:對普通讀者而言,為什么要了解國寶的故事?
馬未都:了解國寶故事,首先要知道國寶生存的道理,其次要知道國寶生存當時時代的藝術成就,如果讀者把這100件國寶的故事都聽完了,相信你會對中國古代藝術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份了解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就是重要的修養。
北青報:《國寶100》出版后有沒有后續的出版計劃呢?
馬未都:關注我微博的朋友都知道,在疫情期間我在寫唐詩宋詞解析的書,如果順利的話明年應該能出來一個五卷本。唐代三本,宋代兩本。詩詞解析這套書的工作量比《國寶100》只多不少,到時候希望大家多關注,唐詩宋詞是我們的另一份國寶,是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唐詩宋詞。文/本報記者張知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