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前值守讓校園內外處處開花
2020-09-13 12:20:34 來源:北京青年報
1
聽新聞

時下,正值大學生返校階段,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正在分階段、錯峰返校。今年暑假,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是不平凡的。他們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時,也參與了社區垃圾分類的桶前值守工作。身穿藍色馬甲的大學生深入北京社區,化身為垃圾分類宣講員、指導員,讓“志愿藍”在綠色北京建設中展現青春風采。

桶前值守

校園內外處處開花

這個暑假,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與人大社區居委會聯合推出“校園就是家園”志愿服務項目,組織暑期在校學生走進人大社區,開展社區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

人大青年志愿者協會與人大社區合作,根據社區站點分布、分類工作難點設定了暑期服務崗位,并對志愿者進行了專業的崗前培訓。為了保證志愿者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下開展服務工作,學校還為志愿者配發了消毒洗手液、口罩、遮陽傘、馬扎等防疫防暑物資。志愿者們化身“分類指導員”,通過開展輪班值守、定向宣傳、生活幫扶等十幾天的志愿服務,彌補了基層社區工作力量短缺的問題。

“人大社區里老年人居多,僅靠網絡宣傳和展板介紹,很難將垃圾分類的詳細標準和具體辦法傳遞到居民心里。因此,我們暑期留校學生組成了‘桶前值守’服務隊,用‘講給你聽’的方式,幫助社區居民養成綠色新風尚。”人大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陳誠表示,參與這次志愿服務活動讓這個暑假充實而有意義。

“桶前值守”不僅在校內集中發力,校外也是多點開花。在京的人大學子也主動向社區報到,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和知識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工作。“能讓街坊鄰里多看一眼宣傳海報,就能在大家心里多埋下一顆綠色的種子。”藝術設計專業的張歡雨家住石景山區海特花園第三社區,在開展桶前值守服務的同時,發揮自身平面設計方面的專業特長,為社區設計了垃圾分類知識普及宣傳海報,她想用自己的筆為大家畫出一份綠色的倡議。

家住房山區閻村鎮的人大環境與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徐術,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對社區各類垃圾回收容器的比例設置、垃圾回收運輸的具體方法等提出了優化建議。“參與到社區垃圾分類工作中,我才深刻理解,垃圾分類不僅僅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居民、物業、企業等利益相關方深度協同,是對基層社區治理能力的全方位考驗。”徐術說。

桶邊調研

把垃圾分類作為實踐課題

走進鄰近社區,向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穿梭在有“煙火氣”的街巷,以路人、商販、居民為采訪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制作科普視頻,發布公益海報,展現當代科技環保應有的模樣……這個暑假,北京科技大學的學子們將垃圾分類作為一個課題進行了調研。

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社區垃圾分類的每一個細節,北科大“見圾行事”實踐團成員崔晶走進北京豐臺區長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區,當起了垃圾分揀員。“垃圾分揀也有自己的學問。”崔晶告訴北青報記者,在上崗前,她專門請教了之前一直守在桶邊的分揀員,在了解分揀員的日常工作、如何讓分揀更加“精細化”、如何引導居民做好分類等事宜后,才開始了正式工作。每天,她都將自己的工作內容寫成報告,總結其中經驗和不足。

作為崔晶的隊友,韓月的工作是進行線上科普和調研,同樣通過報告的形式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匯總和分析總結。依照調研中問卷數據及訪談內容,最終調查報告顯示,垃圾分類標準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各有不同,初始施行時以培養居民習慣為主,而后續推進應逐步細化內容,提高要求。目前,垃圾“拒不分類”“先分后混扔”問題仍有存在,居民定時、定點投放,專人負責接收是較好的分類投放方式。同時,多元的宣傳方式、嚴格的獎懲制度,都是鞏固分類成果、推進制度實施的必要舉措。

“你知道廢紙如何再生嗎?你聽說過紙質濾水器嗎?你做過易拉罐燈籠嗎?”北科大的另一支團隊——“SPQ圾不可失實踐團”則在暑假期間向社區群眾科普廢棄資源分類回收與再利用的相關知識,通過直播講解、動畫視頻和廢物利用系列DIY實驗等內容,吸引居民尤其是中小學生們的注意,讓他們意識到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導他們在生活中盡可能提高環保意識,做到垃圾分類;同時,實踐團也通過趣味實驗提高中小學生們的科學素養,培養其科學思維。

最讓“SPQ圾不可失實踐團”引以為豪的是,他們還制作了趣味宣傳片,通過改編一些居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中的歌詞來宣傳垃圾分類。他們還借鑒了“我的世界”小游戲制作了宣傳視頻——當科普環保遇上我的世界:視頻以勇者和巨龍戰斗的故事展開,堅持垃圾分類的勇者在歷經千難萬險后,消滅所有的垃圾與巨龍,將“美麗”帶回了王國。這個視頻一經發布,點擊量立刻過萬。

桶前普法

引領垃圾分類綠色風尚

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頒布以來,中國政法大學采用線上圖文推廣、組織垃圾分類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為身邊人開展了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普及。今年暑假,中國政法大學的在京團員志愿者們也回到社區報到,積極加入推進垃圾分類的志愿服務之中。

此次線下志愿活動為法大學子提供了全新的普法實踐平臺,讓社區居民了解相關法律政策、明晰垃圾分類標準、養成垃圾分類習慣成為所有參與該項活動的法大志愿者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最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就垃圾分類的標準、方式、責任主體等事項作出詳盡規定。而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也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六條明確規定國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法大刑事司法學院學生崔譜化在指導居民進行正確的垃圾分類時,總是不忘跟居民們說上兩句法律知識。他告訴北青報記者,將普法宣傳融入志愿服務,讓他覺得很有意義,也很有獲得感。

“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一個重點,就是講清楚分類的具體標準。這項工作并不難,但很考驗耐心和溝通能力。”人文學院學生陳一說道,來來往往的居民中有很多人并不了解垃圾分類的規則,他們需要很耐心地向居民說明具體標準。炎炎烈日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但當看到垃圾被投放到正確的桶中后,一切就變得格外值得。

垃圾分類不僅是個人履行應盡義務的重要要求,更是新時代綠色生活的環保風尚。來自外國語學院的王竹溪認為,垃圾分類重要的是培養居民自主分類的習慣。她說,“要在讓居民從‘要我分類’的被動要求向‘我要分類’的主動習慣上精準發力,而不是用法律來制約。”王竹溪認為,志愿者要做的,就是引導居民形成主動分類的習慣。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