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西北大學召開科技工作者座談會,學習貫徹全國科學家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系張國偉教授等18位科技工作者代表,西北大學科技處、學科處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由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常江主持。
常江表示,召開本次座談會的目的,既是學習全國科學家代表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務虛會,同時也是聽取各位老師總結“十三五”、規劃“十四五”的意見建議的務實會。希望大家積極發表自己的學習體會,為科技創新建言獻策。
張國偉院士表示:“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來之際,在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和國家重大戰略調整部署之際,科技工作者要主動抓住機遇,緊跟國家發展需求的步伐,明確當前急需開展的科學問題和長遠規劃的科學問題。科技創新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堅持優化、統籌的原則,形成合力。要重視基礎研究,特別是高校在基礎研究中的主體地位。要將學校的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戰略中考慮。我校科技工作者要識大局、看長遠、立實際,展現西大人的志氣和氣質。”
國家杰青欒新軍:“化學既包括基礎研究,也有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A研究的成果的重要體現就是高質量論文的產出,從現實需求為青年人才找出路,明確方向、突出特色。”
要重視科技創新的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每一個科技工作者都應從國際前沿、國家需求中找到切入點。地質學系“十四五”將以地球系統科學中的科學問題為導向,利用我們西部高校唯一的國家地質學國家技術平臺的優勢,整合或者牽頭地區、部分實驗室形成西部特色、探索國家戰略定位清晰的實驗室體系,保持和増強我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區域和國家戰略帶動作用。——地質學系 張志飛
這次全國科學家代表座談會重要講話將基礎研究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數學作為基礎學科應在國家戰略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我校在投入有限的情況下,應加強優化統籌、分類評價、精準施策。基礎研究要從培養人才開始,加強學科交叉,注重從行業需求中尋求結合點。——數學學院 郭真華
基礎學科需要寬松的環境,形成有利于原始創新的良好生態。人才是學校未來發展的第一資源,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強青年人才引進力度,從中省爭取扶持地方高校發展的有利政策。——物理學院 楊文力
工科研究對基礎研究、學科交叉有著很大的需求,基礎研究應更好地為重大應用服務。高鐵軌道焊接材料依賴進口,防災工程材料抗剪力不足等工程重大問題有賴于基礎研究解決。希望能夠發揮我校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實現工科提出具體需求,理科提供基礎支撐。——地質學系 王家鼎
陜西的農產品資源豐富,食品學科應強化科技創新,創建西大品牌。應用學科的年輕教師以需求導向開展科技創新,就必須深入基層,和企業家交朋友。應加強地方工作站建設,鼓勵師生創業,參與實體經濟。——食品學院 曹煒
化工要體現工科特色,以服務地方為本,走出去調研企業需求,做好銜接。促進轉化,將轉化作為評價教師業績的重要指標。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破解科研平臺效能發揮和團隊協作能力提升的困難。——化工學院 徐抗震
突出高校的科技創新核心地位,這是新的理念。高校教師要堅守教學科研一體的理念,緊跟時代發展。院系要以“一流學科”為目標進行超前規劃,在學科積累和傳承的基礎上,在優勢領域打造長板。——城環學院 王寧練
兩位信息學科的院士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言,體現了這一學科的重要性。信息科學是一門全球學科,要樹立全球競爭的觀念??蒲袆撔滦枰茖W家精神,情懷和定力。科研管理尤其是科技成果評價應因學科而異,應建立科學的分類評價體系。——信息學院 房鼎
納米醫學研究要以臨床問題需求為導向,將臨床問題凝練為科學問題,探究發病機制,開發新技術完善治療手段??蒲袆撔乱谟懈哔|量成果產出的同時,也有應用出口、將科研成果“落地”,真正實現科研創新理論與應用的“頂天立地”,打開納米技術與醫學轉化新局面。——生命學院 劉曉麗
五六十年代的困難時期比目前形勢嚴峻得多,在國家領導下“兩彈一星”事業順利成功。我們要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對社會主義體制充滿信心。只要全校一盤棋,凝聚力量,往“卡脖子”問題上靠,發揮西北大學的優勢,找準切入點,學校也一定會蓬勃發展。——信息學院 馮筠
遺產學院溫睿:“考古學本身就具有交叉學科屬性,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的結果。“十四五”國家將加大對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交叉方向的投入,我們希望能夠與其他學科進行深度交叉,培養一批學科增長點。學校需要提前做好交叉學科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布局,針對國家規劃策劃大團隊;通過政策引導,探索基礎學科與交叉學科聯合培養的新模式。”
學校要持續推進體制改革,鼓勵多渠道、多層次發掘利用外部資源。針對需求凝練方向,圍繞交叉平臺重組團隊,激活個體。——化材學院 韓英鋒
2019年入職物理所,從事物理和化學交叉領域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切身感受到學校包容的氛圍與老一輩的科學家精神,非常感動,深受鼓舞。不僅要學習榜樣,也應發揚科學精神,努力拼搏,熱愛專業,堅守崗位,力爭在基礎理論上有所突破。——物理所 謝長建
做基礎研究要抗住壓力,不能急于求成,久久為攻,不斷積累,才能從小成果匯聚大成果。——地質學系 傅東靜
醫學研究要以需求為導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做基礎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能拿得出手、頂得上去。這次突發新冠疫情,我們生命學院戴鵬高教授團隊第一時間做出了核酸檢測試劑盒,為疫情防控做出了貢獻,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醫學院 崔繼紅
化材學院謝鋼說:“科技創新要求我們把科研工作再向前推進一公里。對于基礎研究來說,再前進一公里將使實踐更接近科學本質,增加取得突破的概率;對于應用研究來說,再推進一公里將使科學更加貼合實踐行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是科學研究的生命,探索不僅需要相關的科學知識,更需要正確的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以持之以恒的勇氣、水滴石穿的精神,用‘長釘’把‘木板’釘穿。”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常江總結:聽了十八位科研工作者代表的精彩發言,深受鼓舞,很受啟發。在當前復雜形勢下,“全國科學家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我們做好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主攻方向和行動指針。我校科技工作者要堅持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科學高峰,實現學校在國家發展中的使命和擔當。我校發展歷史上從來都不缺乏科學家和科學家精神。我們在辦學地位受限、辦學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發展到今天的程度,靠的就是一群追求前沿、不慕虛榮、踏實肯干的科學家隊伍,以及他們身上不服輸的科學家精神,這是西大最寶貴的財富和傳統。
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于格局調整、力量重組的關鍵期,我們一定要乘勢而上,集中力量,接續奮斗,以“鄂爾多斯盆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搶抓機遇、超前布局、統籌謀劃、真抓實干,力爭我校的科研工作在“十四五”取得更大的成就,以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西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