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速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在科技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吸引了旺盛的國際科技合作需求。當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有序實施,鼓勵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培育和發起,是開創我國國際科技合作新局面的機遇也是挑戰。
國際科技合作的作用和意義
國際科技合作是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的重要方式,對于推進國家科技發展,乃至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科學技術本身是世界性的,因此發展科技必須具有全球視野。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是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其次,國際科技合作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扮演重要角色。當前若干研究課題都是人類的共同挑戰,如人類健康、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外層空間利用等,都需要全球科學技術界共同應對,各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第三,國際科技合作可以拓展科技成果效益,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國在科技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我方科技成果的應用范圍,為“一帶一路”倡議、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作出貢獻。
當前我國國際科技合作中的問題淺析
近年來我國科技實力迅速發展,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國際合作需求越發旺盛。僅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來看,我國計劃2020年前后建成中國自主的載人空間站,而當前已有來自23個國家94個科研機構的158個科學團隊在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開展合作,合作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
但同時我們應該保持清醒認識,我國科技底子薄,國際科技合作中經驗、能力尚不完善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根據《自然》雜志相關調查,國際受訪者有59%的人認為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科學影響力最大的國家,但是僅有8%表示愿意考慮到中國進行科學研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總體環境還有待改善。
分析當前我國科技合作普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對國際科技合作定位不準。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平較低,這導致我方單位常常對國際科技合作的定位不準,幾種常見的誤解包括:1.將國際科技合作作為獲取關鍵技術的手段。任何國家和團隊都會珍視自己的研究成果,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將國際科技合作作為獲取關鍵技術的方式往往不會成功,甚至會影響我方的國際聲譽和科研誠信。2.將國際科技合作作為爭取科研任務的噱頭。沒有合作基礎,也缺乏務實合作需求,僅把國際合作當作爭取科研任務的噱頭,會浪費國家資源,還可能會給開展務實科技合作的項目造成負面影響。3.對國際合作的成果吸收和承接不足。未對國際科技合作成果深入消化吸收和進一步開發,或者缺乏成果承接和吸收能力或措施,合作成果的效益必然不能充分發揮,甚至會導致對外方技術的依附。
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位勢與科技大國地位不符。當前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活動中的總體地位還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過去我國科學技術長期處于落后狀態,近年來雖然有了迅速發展,但部分領域在介入國際科技團體時的起點較低,合作中的角色和位勢仍有一定慣性,提升仍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頂層謀劃和統籌力度有待加強。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單兵作戰”的情況還比較普遍,即依靠某個單位、團隊甚至個人的推進,這時如面對的國外合作方有更高層面的指導、支持甚至直接干預,我方會應對不足、合作中位勢降低。
政策法規建設相對滯后??萍紝嵙ρ杆侔l展,國際科技合作廣泛開展的同時,相關政策法規建設卻顯得滯后。這導致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在進入實質階段后,我方缺少政策法律層面的約束和引導,面對已建立成熟法律體系和相關政策、制度的國外合作者,我方處于被動,只能選擇適應外方或對外方已建立的體系做一些適應性調整。這會導致我方面臨較大規模的國際科技合作活動時缺乏行動依據,參與合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更無法發揮。
推進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思考
分析思考以上問題,筆者對推進我國國際科技合作形成以下思考和建議。
要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從整個國際科技合作頂層目標出發,一方面深入分析了解相關國際合作環境和外方合作訴求,制定合理合作方案;另一方面,為國內各參與部門提供指導、支持,充分明確國際科技合作的目標和定位,增強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執行效率。
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思想。我們要正視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堅定“四個自信”,在當前全球經濟和科技競爭的新格局下,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發揚我方優勢并積極吸納利用國際優勢資源,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科技合作。這是提升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影響力、引導力和塑造力的前提條件。
推進相關法律和標準體系建設。相關的法律和相關規章制度是國際科技合作活動規范和指導,對于開展深度務實科技合作,發起和培育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具有實際意義。同時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規則和標準制定能力,是構建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注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開展大規模的國際科技合作,人才是關鍵,一批講政治、顧大局、專業扎實、懂法律法規、擁有出色的溝通技巧的專業人才隊伍,這對于保障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效益,具有直接意義。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取得了歷史性的成績。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活躍的時期,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既是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客觀需求。用好全球創新資源,促進我國科學技術在更高起點上的自主創新,是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目標。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