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如今,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什縣依麻木鎮,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想把孩子送進庫爾班·尼亞孜開辦的國家通用語言學校。17年前,當庫爾班·尼亞孜挨家挨戶勸說孩子們來讀書的時候,他沒想到,有朝一日能得到這么大的肯定。鄉親們的肯定,來自新疆與內地越來越緊密的經貿文化聯系,也來自國家通用語言實實在在的用處。17年來,學校90%以上畢業生考上了新疆內初班,很多學生后來還上了內地高中班,考上了大學。4年前,學校第一屆畢業生穆薩·圖爾貢,更是以701分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
語言通了,就像小溪匯入了大江大河,鳥兒飛入了森林,一切皆有可能。直接的交流和溝通,消除了民族隔膜,拉近了族群距離,促進了民族融合,即便從互惠互利的角度來說,也給各族群眾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的風土人情、資源稟賦、文化禮儀,乃至生產生活中的訴求與意見、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和觀念等,經由國家通用語言得以順暢表達、精準傳遞、溝通互動;另一方面,來自中央的聲音,也能夠及時準確傳播到大國之疆的每一個角落。
就庫爾班·尼亞孜辦學而言,17年間發生的變化,恐怕不僅僅是當地多了一些通曉國家通用語言的青年人,也不僅僅是其中很多人有機會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最根本的變化在于,這個學校就像一個火盆,每一個從中走出去的學生,就是一個火種,這些繼承了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青年,一旦接觸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文化,必然會成為文化傳播與民族融合的活躍因子,起到觸媒的作用。這樣的過程,一點都不奇怪。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接受,也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認同,接受和認同的起點,就是語言。就像庫爾班·尼亞孜本人一樣,外部世界的大門一旦打開,各種文化就會在碰撞中交融,進而升華為共同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
有一個有趣的例子。作家王蒙1964年“下放”到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寧市巴彥岱鎮巴彥岱村。勞動之余,王蒙與維吾爾族群眾打成一片,用了大約兩年的時間,王蒙學會了維吾爾語,不但能說,還會書寫。王蒙后來談起這段經歷時說:“各民族之間需要愛、理解和溝通相維系。換句話說,需要一種精神層面的‘混凝土’。”在王蒙的“混凝土”理論中,語言就是滲透一切的水。有了這樣的水,或者用王蒙的話說,有了“另一個舌頭”,也就有了另一個世界。
文相通,心相近。而文化的厚度,也正是在這樣雙向的滲透融匯、交流互動中,不斷累積、豐富、充盈起來的。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有尊重、有交流、有包容、有欣賞。借助國家通用語言,不同民族之間,不同區域范圍,當然會逐步形成認同,并產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個民族的人士,也會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學者費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就是這樣一種美好的愿景。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者:斯遠,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