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9月16日至17日,深圳大學敞開懷抱,熱烈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6000余名本科生和3000余名研究生,其中98名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大一中國籍本科新生也來校注冊報到。
據介紹,為積極應對疫情給全球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位于美國紐約的新學院大學(TheNewSchool)于2020年秋季學期進行遠程教學,并同時在中國、法國、韓國和以色列開設全球校外學期(GlobalOffsiteSemster)。新學院大學旗下的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SchoolofDesign)是本次項目的主體。深圳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同時作為帕森斯設計學院在中國的合作伙伴,承擔本次校外學期對同學們的教學和管理工作,為學生提供校園學習和生活經歷。本次帕森斯設計學院選拔98名大一中國籍本科新生和60名高年級中國籍本科和研究生在深圳大學校園學習和生活一個學期。
針對部分留學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各國(地)入境、簽證、航班等政策限制、不能出國上學的情況,教育部日前提出,允許國內高校提供短期學習交流機會。允許高校在確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通過與境外合作高校簽訂交換生協議等方式,接收出國留學生先行在國內借讀學習。可以說,帕森斯設計學院和中國高校的合作已經先行一步。
被國外大學錄取的留學生能否在國內高校借讀,首先取決于國外大學是否允許留學生在國內高校借讀,承認借讀課程的學分,而這又取決于國外大學與國內高校之間是否有交換生協議或者學分互認協議,如果此前有互認協議,那留學生選擇到有交換生協議的學校“交換”一個學期或者一年,并不會影響其學業。
帕森斯設計學院的中國籍留學生能在國內高校開學時同步進入大學學習,這得益于該校為應對疫情而推出的全球校外學期。這可以視為應對疫情的臨時性措施,開啟“借讀模式”,也可視為推進育人方式轉變的全球合作模式。
疫情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受疫情影響,各國高校的留學生,甚至本國學生,都有在當地學校“借讀”完成線下課程學習的需要。包括我國高校的留學生,由于受航班限制,無法來我國學習,除了上網課之外,如果在所在國有和我國簽訂交換生協議的高校,留學生就可在這所高校就讀。
從這一角度說,這一模式值得所有高校學習借鑒。推進這一模式,需要開放的辦學理念,以及學分互認制度,即學校承認學生在其他大學校園的校外學期所獲得的學分。簡單來說,一所學校的學生,可在全球不同國家的大學校園學習,完成規定的學業學分,就可畢業獲得學校的文憑,這會讓學生接受更開放、多元化的教育,但也對學校的教學管理、質量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立海內外高校間的學分互認制度,為推進國內高校的招生和培養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當然,要讓一名在國外大學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轉到我國的全日制高等教育體系就讀,還需解決公眾最為關注的公平公正問題,這就需要高校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多元評價體系,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