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的路要一步一步走,山居村落里的農俗景觀
2020-09-23 10:25:33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在外30多年,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農民曹任來“哪里好就跑哪里去打工”。

1980年,他16歲,打了第一份工。當時,改革開放的大幕正在拉開,“小康”剛被用來描述中國現代化的圖景。這個詞,他此后聽了很多年,伴隨他去到不少“有錢賺的好地方”。

這些年里,曹任來在不同的工種中打轉,離家鄉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也越來越遠。他從沒想過“小康”和自己有什么聯系,更沒想到進入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鄉村旅游的項目會在家鄉的縣城和村子冒出來,“好營生跑到了家門口”。

2017年,53歲的曹任來“跑”回了已成為景區的村莊。這一次,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康”感受:有車有房,路好水也好。

他會鼓勵兩個女兒往好的地方去,也相信“村子發展好了,年輕人自然會回來”。他發現,過去感覺很遙遠的“小康社會”,在幾代人奮斗接力后,已經不再遙遠,自己青春記憶里的“小康”,正走進今天的生活。

山居村落里的農俗景觀

如今的婺源縣被稱作中國最美鄉村是有原因的——這里保存了最純粹的鄉土野趣,沿襲著春生、夏種、秋收、冬藏的農耕作息。3月,走進江嶺村或是篁嶺村,能看到萬畝油菜花田;8月,穿過依山而建的古屋,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秋曬正在進行。

常遇到游客在家門前留影、探路的曹任來不敢相信,留不住人的家鄉成了“別人口中的世外桃源”,他回村的2017年,篁嶺景區的游客量第一次突破百萬人次。路上碰到游客問他“山泉水能不能喝”,他有點恍神,“可以喝,我們從小就喝”。

30多年前,這里缺水少路,120多戶800多人的村子只有少量山泉水和一口井,“用肩膀挑點水回家,吃喝都不夠,更不要說洗澡”。

改變的跡象出現在2009年。當時在外打工的曹任來接到家里打來的電話,“說村里要搞開發,搞鄉村旅游”。和大多數村民一樣,曹任來擔心不靠譜,“怕沒有飯吃”。

當時參與挨家挨戶動員的村民曹錦鐘記得,后來,婺源旅游集團負責人和當地干部對照政策文件,找到了“全村整體搬遷”的辦法,通過產權置換,把依山而建的老屋和田地按原樣保留,在山腳下新建篁嶺新村。

到陶淑云回村當導游的2013年,已經有幾家農戶辦起了農家樂,那一年景區開始試運營,將篁嶺村的秋曬改名為“曬秋”,這個象征豐收的農俗形式目前是村里最重要的農俗景觀。

用篁嶺景區負責人吳向陽的話來說,篁嶺村注定與其他村子不同,“這個山居村落里,100多棟民居都建在陡峭山崖上,農民在自家屋頂搭曬臺、曬農作物的生活方式就是當地最大的地域特色”。

被改變的村莊與人

加入景區農業拓展部3年來,管理40多人的曹任來每天都走過去離家的小路,到山腳下上班。旅游開發這些年,他眼里“一點兒沒變”的村子,有了直通縣城的公路與更充足的水,花草也出現在老屋的圍墻夾縫里,看似古老的村子有了更多底氣迎接遠客。

發生更多變化的是人,那些搬到山腳居住的村民過上了另一種生活:有的開起民宿或飯館,有的加盟土特產超市,有的沒放下農具、繼續回地里種油菜花或糧食,去曹任來所在的農業拓展部上班按天算錢。

吳向陽統計過,目前村里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元,會賺錢的村民“多的有二三十萬元”,即使自己不做生意,通過出租房屋,每年也能收入好幾萬元。

在景區上班的曹任來就出租了自己的老屋,年收入約10萬元,不僅收入翻番,還相對輕松。作為40多人的“包工頭”,他最忙的時候是油菜花播種與開放的季節。他仍記得過去望天收的心情,在9月底播種時盼望雨水,在來年開花時又祈求天晴。

曹任來想不到這些普通的油菜花能成為村里的旅游特色之一。剛回來的一兩年,他常納悶:這些人看這個油菜花干嘛?后來他懂了:“就像我們山里人想看看大海,他們城里人會覺得大山也有吸引力,就想見見大山”。

“差異定位”成為曹任來理解的鄉村旅游的核心,“打造城市里看不到的風景,種出城里吃不到的野菜”。

在中國大大小小的鄉村旅游項目里,農民正成為生意人與服務者,在熟悉的土地上經營民宿或飯館,或加入景區服務中心。7年來,那些起初根本聽不懂“鄉村旅游”的篁嶺村村民,開始思考這個名詞的含義與衍生的問題。

陶淑云記得,最早村里1/3的農戶都開起了民宿,“拉客時免不了產生糾紛”,集團負責人、當地干部與村民在多次協商后才形成了目前的經營秩序與規則。

到現在,村里超過80%的農戶擁有自己的民宿或飯館,去集團上班的村民人數逐步下降。“這種勞務關系的減少,說明村民慢慢不需要來打工了,他們自己創業,甚至還要去外鄉招工。”吳向陽說。

在這個開發過4個旅游景區的婺源本地人看來,鄉村旅游改變了村民的一些觀念,“從前只守著農田的村民可能會發現,種地不是唯一出路,除了到公司上班,還可以有一門自己的生意”。

小康生活的路要一步一步走

鄉村旅游的東風也吹到了上饒市弋陽縣江廖肖村鄭獻民的家門口,村旁龜峰景區的擴容,讓他的民宿生意在2018年順勢而起。

相比于曹任來,獨自經營民宿的鄭獻民要更多琢磨自己的生意。

這個曾因病致貧的貧困戶明白:致富路上,要靠政策,更要靠個人的用心與努力。他在2015年完成了第一次脫貧:通過村集體的土地流轉,拿到了十幾萬元。“但錢很快就用完了”,這筆錢用在了新家裝修上。這之后,龜峰景區的新大門搬到了江廖肖村附近,鄭獻民的民宿在2018年順勢開業。用扶貧款修整的新家里,11間客房以每間不到200元的價格迎接南來北往的客人。

“接觸到全國不少地方的客人,比較遠的來自哈爾濱,會嫌被子潮。”兩年來,鄭獻民和房客交朋友,提前做功課,“查查客人家鄉的特色,有話題可聊”。

在扶貧干部眼里,鄭獻民熱情又細心,在村里第一批創業開民宿的人里,“最先找到了門路”。生意好的2019年,鄭獻民賺了十來萬元。有新客的日子里,他早上6點多就騎上摩托車,載客人到景區,幫買門票,免費當導游。一些常來往的客人和他成了朋友,“原來分食飯菜,后來會一起吃”。鄭獻民感謝這些朋友,今年受疫情影響的日子,正是他們撐起了生意。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