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已形成北斗產業集群,7年總體產值增長4倍
2020-09-24 08:34:53 來源:長江商報
1
聽新聞

9月23日上午,中國北斗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九屆年會首次在漢召開。

本屆大會以“推進北斗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以貫徹“新產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導向,以“科創中國”為抓手,促進導航、遙感、通信等衛星系統的技術和應用領域進行深入交流,推動衛星數據的共享和綜合利用,以及衛星應用產業結構升級、改造,拓展北斗融合應用新領域,培育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北斗特色,營造開放、自主、兼容、漸進的北斗應用發展環境。

當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中國工程院院士譚述森、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首席科學家曹沖等,北斗領域11名知名院士、專家及企業家,帶來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特別是北斗系統建設和產業發展領域的前沿科技、創新應用、趨勢分析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7年總體產值增長4倍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于賢成在致辭中介紹,2019年,以北斗應用發展為核心的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已達到3450億元,與2012年北斗正式提供服務時相比,總體產值增長了4倍。其中,隨著“北斗+”和“+北斗”發展的不斷深化,由衛星導航衍生帶動形成的關聯產值就高達2284億元,顯示了我國北斗應用與產業化發展的融合生態已初步形成。

例如,我國自然資源部一方面大力推廣北斗在自然資源部管轄的測繪工作、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滑坡監測、自然災害預防等業務工作方面的應用。另一方面,也做好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的建設和管理工作。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吳海洋在開幕式上表示,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是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對國家安全具有重要影響,對于促進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市場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自然資源系統已完成建設超過3000余座基準站,覆蓋了我國陸地國土和沿海區域,有力支持自然資源部業務工作,也為其它行業提供了精確位置服務。

于賢成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斗已進入全球服務的新時代,協會將繼續大力推進北斗在航空航天、航海、遙感、衛星通訊、海洋開發、精準農業、智能交通、燃氣安全、老年關愛、應急救援、建筑安全、地質災害、自然資源開發與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以及“北斗+”或“+北斗”的融合創新示范,尤其是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中的作為,促進北斗服務世界的進程。

未來,北斗技術應用和時空服務將更加普及,并將與5G、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加速融合,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行業和大眾生活之中,更加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光谷已形成北斗產業集群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重要的時空基礎設施,武漢作為我國北斗系統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重陣,早已與北斗系統緊密相連。

在疫情防控中,北斗系統更是發揮了極其特殊的作用。從火神山、雷神山兩山一院的建設應用到方艙醫院的建設改造,從醫療物資的調配到生活物資的保供,從流行病學的調查到武漢健康碼的應用都有北斗人和北斗系統的身影。

武漢光谷作為國內最早的北斗產業基地之一,全國北斗領域14位兩院院士,有9位在武漢。2008年,科技部批復東湖高新區建設國家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化基地;2013年,東湖高新區成為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全國唯一對接地;2013年6月,東湖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創新型產業集群被科技部列入全國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之一。

在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方面,光谷已成為核心技術的高地、產業發展的策源地和人才培養的搖籃。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上游地球空間信息數據獲取、中游數據處理加工與運營服務、下游系統集成及應用服務等在內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集群;現有夢芯科技、依迅北斗、湖北地信等相關企業500余家,集群核心企業總收入約310億元,企業總收入年增長率超15%。

“武漢市搶抓北斗服務全球的新機遇,把北斗產業的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把武漢打造成為北斗產業的新高地。”武漢市委副書記、武漢市市長周先旺在開幕式上表示,湖北省武漢市要加快應用的步伐,加快產業化的步伐,實施院士專家引領行動,依托院士專家整合打通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政策鏈,大力推動北斗領域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推動產學研深度的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努力在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上取得新突破;同時,大力實施北斗+的戰略,進一步開放北斗+的應用場景,拓展北斗在城市管理、產業發展、民生服務以及重大工程、重大活動中的示范應用,助力北斗系統在應用市場上開拓新空間,加快把武漢打造成為北斗應用的示范城市。此外,還將實施營商環境提升也行動,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著力解決北斗企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全力提供服務。

會上,蔚來新能源設備制造與電池服務項目、天耀宏圖第二總部項目、4G北斗物聯網終端項目等10個項目現場簽約,涉及空間信息、光電子、新能源、互聯網等多個領域。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