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文化旅游服務行業的沖擊,如何進行業態轉型升級?文旅產業如何在人力資源供需總量與結構雙重矛盾中破局?
在9月26日召開的中國文化旅游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發展峰會上,與會專家指出,文化旅游產業人力資源建設須緊抓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契機,利用人工智能及“互聯網+”,實現產業聚集、人才融合。
本屆峰會由四川省樂山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中國勞動全國理事會主辦,峰會發布了《中國文旅產業人力資源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
超五成文旅產業從業人員月薪3000元以下
根據白皮書,2019年國內旅游市場和出境旅游市場穩步增長,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6.63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對高端人力資源的需求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我國文旅產業擁有大專和本科學歷人員合計將近80%,且以大專學歷為主,碩士以上學歷占比只有3.27%,難以滿足未來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對高端、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數據還顯示,我國文旅產業人力資源中月工資收入在3千元以下者超過五成,達56.19%,3千元至6千元占12.12%,6千元至1萬元占17.4%,1萬元以上占16.29%。
白皮書認為,與其他行業相比,文旅產業總體薪酬水平不高,其原因在于文旅產業目前還處在更依賴文化旅游資源的階段,人力資源本身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相對較小,因此能夠獲得高水平薪酬的人員比例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旅產業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
為此,白皮書建議,需要高度重視文旅產業人力資源發展,建立產業與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工作機制;適度鼓勵發展文旅人力資源產業園,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健全職業培訓發展體系;在頂層設計、專業建設、師資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加專業化人力資源供給,并提高文旅產業留住人才的能力。
打造資源高地、形成產業聚集、留住核心人才
“當前全球文旅產業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全國文旅行業也正迎來歷史性挑戰和機遇。”論壇上,中關村標準化協會執行副理事長王鈞指出,要利用好內循環發展契機,站在游客角度,通過新技術、小IP、打造完整產業生態,實現新文旅趕超的新機會。
如何打造資源高地、形成產業聚集、留住核心人才?王鈞認為,形成雙循環的社會共識是關鍵機會,政府服務水平將成關鍵瓶頸,當地優勢資源、產業和人才是關鍵資源,將經濟目標與文旅情懷相結合將成落地途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產業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飛認為,新時期、新背景下,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互聯網+將是文旅產業人力資源發展的未來方向,對于相對偏遠的地區,開發深度旅游是切入口之一。
面對招聘難、培養難及管理難等旅游人力資源亟需解決的問題,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趙伊提出了招生招工一體化、以企業為主導的聯合新人才“二元制”培養模式。
峰會期間,樂山市建設的四川文化旅游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開園并授牌。樂山市還打造了中國文旅人力資源服務示范園,建設了線上人力資源服務平臺,探索人力資源大數據交易。
平臺匯聚了700多家全國人力資源產業鏈機構,12萬節專業技術培訓課程,已經完成了“大數據、生物識別、AR、區塊鏈”等新技術實現的線上與線下共同推進、公共與市場的相互融合。
業內人士認為,大數據驅動、互聯網聚合、跨地域多園聯動的做法在全國尚屬領先,也成為探索文旅人力資源發展路徑,創新產業發展業態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