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一位身著明制漢服的姑娘在位于浙江省寧波市的天一閣南園水池邊吟唱著一曲《水調歌頭》,美人臨水照花,歌聲嬌鶯婉轉,引得周邊圍觀的民眾連連鼓掌喝彩。
國慶假期首日,一場精彩紛呈的“漢服秀”在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里上演,讓這個假日增添幾分古色古香。
一曲《水調歌頭》唱罷,一位身著圓領袍的少年吹著蕭緩緩踏步而出。簫聲時而和緩,時而暢快,若虛若幻、清耳悅心,配合著少年的一襲青青子衿,恍若畫中人。
“從高中時期開始接觸漢服,對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水調歌頭》演唱者竺柯欣是一名“95后”漢服愛好者,她戲稱小時候的自己是個鐘愛拿床單演戲的“戲精”,“這也讓我對漢服文化充滿了興趣。”
“如今,穿漢服走在街上再也不會遇到有人問你‘去哪里唱戲’的問題了。”竺柯欣表示,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漢服,也愿意穿漢服,“漢服已成為我們日常服飾的選擇之一。”
事實上,如竺柯欣這般的漢服愛好者并非個例。得益于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和影視劇的熱播,近年來,走在街上,經常可以看到身著漢服出行的年輕人。
的確,從《長安十二時辰》,到《鶴唳華亭》,再到《大明風華》……一部部制作精良的電視劇為民眾展現了不同時期的服飾韻味和古典禮儀,更是掀起了一波波傳統文化復興的熱潮。
在如夢似幻的天一閣“漢服秀”中,民眾恍若穿越數百年,感受了一回大明風華。
“漢服,是指漢族的民族服飾,而不單是漢朝服飾。”寧波市鎮海區漢文化傳播協會會長周琳解釋道,本次活動共有20余位漢服愛好者參與,主要是通過漢服展示中華傳統文化。
“以漢服為載體,嫁接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傳播傳統文化。”在周琳看來,服飾復興是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內容,“服飾作為文化象征之一,已不單單是一件能夠蔽體保暖的外套,更是承擔了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重任。”
齊腰襦裙、琵琶飛袖、點絳紅唇……國慶長假期間,在熱門景區、大學校園以及商業圈等地,身穿漢服出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在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古風集市上,身著漢服的民眾正緩緩走在這條街巷中,光影交錯、流光溢彩;在浙江省舟山市的綿延海岸線上,拎著相機的“小姐姐”在這碧海金沙間留存著別樣的“漢服記憶”。(記者 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