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薈萃傳統開新境
2020-10-05 15:07:58 來源:人民日報
1
聽新聞

雜技的“核”是“技”,抓住“技”的創新才是根本的創新,才能真正推動雜技藝術發展

實踐證明,遵循雜技藝術的發展規律,既繼承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既借鑒外來文化又力求本土化,可以有力推動雜技藝術創新

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

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雜技這一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老藝術,在繼承豐厚傳統基礎上創造創新,佳作迭出,呈現新的時代氣息和藝術風采,積累了可貴的藝術經驗。

抓住根本,立足本體啟新章

雜技藝術的本體,包括技巧、道具、造型三大要素。現代雜技走向舞臺,從傳統的以炫技為中心發展成為以技巧為核、集其他姊妹藝術為一體、意味豐富的新型綜合藝術模式,離不開雜技三大要素的創新和創造。

技巧是雜技的“核”。上世紀50年代起,傳統雜技改變粗糙簡單的表演形式,逐漸高雅化、藝術化。八九十年代以來,雜技尊重藝術發展規律,在“技”上勇于創新,力求新穎獨特。如雜技《十三人頂碗》“文活武演”,把傳統雜技中的靜態頂功技巧,轉化為動態平衡技巧的展示:演員在頭上或腳上有碗的情況下,完成“尖子”演員的出手動作,技巧難度大大增加。每當一個個碗最終在流暢的拋接翻轉中穩穩當當地落在演員腳上時,觀眾無不為之叫絕。這樣的創新,通過增加原有動作的難度系數,提升表演節奏性、沖擊力和觀賞性,使頂碗節目達到新的藝術高度。魔術《牌技》借鑒舶來的球技技巧,將傳統的單手彈牌回手發展為雙手彈牌回手,手法干凈利落,技巧語言豐富,同時融入踢踏舞等元素,舞臺表現富有時尚感。

除了技巧創新,雜技道具也隨著時代發展有了質的飛躍。道具在其他藝術門類中往往只是舞美的一部分,雜技道具則與技巧表現直接相關,道具研發制造直接關乎雜技的創新高度。比如,中國傳統的爬桿雜技以靜態固定桿上的技巧表現為主,在時代審美和創新精神推動下,今天的“爬桿”節目融入了以翻騰為主的跑酷技術,以及力量、柔韌等多種技術動作,讓“桿”類節目實現技術動作上的創新。雜技《九級浪·桿技》將傳統的單桿、雙桿、三桿道具設計成三圍交會的幾何圖形,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實現道具的搖擺起伏與旋轉,道具的創新推動雜技技巧臻于藝境。雜技《搖擺高拐》通過創造性地使用新道具,創新“擺頂”技巧,帥氣瀟灑,樣式新穎,“顯難不為難”,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

需要注意的是,雜技的“核”是“技”,抓住“技”的創新才是根本的創新,才能真正推動雜技藝術創新發展。近年來,借助現代聲光電技術,雜技開始追求氣勢磅礴、精彩紛呈的舞美效果。一些雜技從業人員過度注重這些外部因素,忽略了雜技本體技巧的創新發展,這一點應當及時糾偏。

從技巧的提升到道具的創造創新,以驚奇險難為特征的雜技造型更加藝術化,舞臺呈現也更具審美性。正是因為一代代雜技表演藝術家不懈追求探索,在技巧難度、道具研發以及造型藝術化方面勇攀高峰,中國雜技之花才得以在藝術百花園中長開不敗。

守正出新,薈萃傳統開新境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近年來,雜技在展示高超技巧的同時,積極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本體技巧與詩詞曲賦、舞蹈、戲曲、音樂、書畫、武術等傳統藝術相融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雜技《舞空竹》,在空竹表演中加入傳統樂器琵琶的演奏。空靈悠揚的琵琶音樂、演員矯健靈動的空竹技巧展示,讓含蓄柔美、挺拔剛健的中華美學意境具象化,帶給人們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俏花旦·集體空竹》則把空竹技巧的呈現與戲曲程式化表演形式巧妙結合。抖空竹是出手活,接拋空竹都在頭上,因而空竹演員頭上通常不戴任何頭飾,避免“拋托”。但這個節目反其道而行之,空竹演員頭頂插上了翎子,通過高難度技巧讓空竹在翎子間上下翻飛。富有戲曲程式美感的空竹表演,配以激昂高亢的京腔京韻,成就了一部具有中國氣派的精品。魔術《移形幻影——三變》將川劇變臉技巧融入更衣、變傘技巧當中,瞬間完成同步變換,將傳統戲曲技法與現代魔術手法相結合。可以說,在雜技技巧中融入傳統藝術元素,既是雜技在竭力追求高難度技巧后,對呈現形式藝術化的自覺回歸,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藝術形式之間天然的親切感與認同感使然。

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中國雜技藝術家也將目光投向世界。雜技《芭蕾對手頂·東方天鵝》中,西方芭蕾舞的浪漫和東方雜技的驚險珠聯璧合,芭蕾舞表演從地面延伸至空中,幻化為高難度的“肩上芭蕾”,帶來令人震撼的視覺沖擊,讓我們看到東西方藝術融合出新的巨大潛力。在此技巧基礎上編排的雜技劇《天鵝湖》,在俄羅斯、烏克蘭、德國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巡回演出,廣受好評,讓世界觀眾領略到中國雜技的魅力。

無論是在繼承中創新,還是在借鑒中發展,都是以雜技本體技巧為中心,充分運用和借鑒姊妹藝術形式進行的創造創新。實踐證明,遵循雜技藝術的發展規律,既繼承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既借鑒外來文化又力求本土化,可以有力推動雜技藝術創新。

技融于意,雜技成劇創新篇

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近年來,雜技節目以及雜技劇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在“技”與“情節”中尋找融合點,借鑒舞蹈、戲曲等姊妹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手法,通過音樂、舞美等多種舞臺元素配合,實現藝術的綜合創新。

當前,就題材而言,雜技劇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地域文化題材。如雜技劇《江湖》《百鳥衣》《夢回中山國》《巖石上的太陽》《小橋流水人家》等,以地域文化為切入點,對雜技技巧進行包裝,呈現出對地域歷史文化的思考。這類雜技作品多以當地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為創作素材,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風格和鮮明的地域風情,高超的雜技技巧進一步為故事營造出驚險、浪漫的傳奇色彩。

另一類型是革命歷史和戰爭題材。這類雜技劇已成為熱門。這類題材創作巧妙融合雜技技巧,善于營造緊張激烈的戰斗氛圍,也取得不俗反響。最典型的是《戰上海》《渡江偵察記》。一般認為雜技拙于敘事。《戰上海》卻迎難而上,將敘述重點放在展示人物行動上,既通過人物行動展示雜技技巧,又確保全劇的敘事線索眉目清晰。《戰上海》中,技藝不僅展示出高難度的精湛,而且致力于表現故事情節與人物情感。雜技本身所蘊含的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藝術精神,也與全劇所要傳遞的鍥而不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融為一體,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部作品,讓更多人看到雜技技巧表意的潛質,顯示出雜技劇創作的廣闊空間。

創新從來都不是憑空臆想、閉門造車,而是基于繼承本來與借鑒外來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厚積薄發基礎上另辟蹊徑的創新再造。期待雜技這一中國古老的藝術瑰寶,在一代代雜技人的不懈努力下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作者邊發吉為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柴瑩為北京雜技家協會四級調研員)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