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寫家庭記賬本走進上海檔案館,60多本賬成了時代“大數據”
2020-10-14 07:02:25 來源:北京青年報
1
聽新聞

2008年起,生活在上海嘉定區的李惠英老人每年都會把一個本子交到上海市檔案館工作人員的手上。從1957年開始,李惠英老人和愛人便堅持每天記錄家庭支出,堅持了60余年。“從以前一件衣服1塊多錢,到現在買大件家電花費幾千,這些本子記錄的是時代和生活的變化。”李惠英老人說。正是看中了這些本子的歷史價值,經過上海市檔案館工作人員的努力,老人也在多年前作出決定,把這些本子都捐獻給檔案館。

從月收入60多元時開始記賬

1955年,當時20歲的李惠英和26歲的愛人季穎結婚了,兩個人當時每月的收入加起來有100多塊,算是收入比較高的家庭,但到了1957年,李惠英因為生病在家休養沒了收入,女兒又剛剛出生,一家三口每個月只能靠丈夫的60多元維持。“那個時候手頭就比較緊張了,為此我和愛人商量決定開始記賬,每個月的10日是發工資的日子,1957年的7月11日,是我們記賬的第一天。”李惠英說。

李惠英和愛人所記下的第一筆花銷是“做綢衫1.32元”。隨后的60多年里,李惠英和愛人堅持記錄著家里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那個時候賬本的格式簡單,更像是一本“流水賬”。60年代,李惠英通過學習成為了一名會計,她的家庭記賬本也更加專業。“幾十年前真的就是精打細算地過日子,光是算計柴米油鹽的開銷就夠讓人傷腦筋,有時候為了買便宜菜還要一大早就去排隊。”她說,“剛開始的整整20多年,我和愛人一年的收入都沒有超過三位數。改革開放后,手里的錢開始慢慢多了起來,日子也越來越好。”

1980年家庭總收入超過三位數

1980年,李惠英一家的總收入超過了三位數,達到1293元,夫妻倆雖然在90年代初相繼退休,但之后的日子里,家里的收入不降反增,1996年,家庭年收入達到16478元;2007年,達到了68317.5元。

這些賬本里,也記錄著這個家庭的很多“第一次”,1985年李惠英家買了第一臺彩色電視機,1986年買了第一臺電風扇,1987年買了第一臺冰箱,1988年買了第一臺洗衣機,1990年買了第一臺淋浴器,1994年裝了第一部電話,1997年用上空調,2002年買了第一條白金項鏈,2005年買了第一部手機。如今,李惠英學會了微信,手機幾乎天天不離手。

60多本賬成了時代“大數據”

李惠英每個月的收入現在有近萬元,其中伙食費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剩下的錢我會用來好好享受生活,偶爾給孩子們發一些微信紅包。”她說。

60多年下來,老人一共記了60多本賬,這筆記本里的兩萬多天的支出,是上海市民消費的一個縮影,里面所記載的“大數據”,也引發了很多人的興趣。2003年,上海市檔案館知道了老人一家的賬本后,向她和愛人提出想要收藏這些賬本的要求,老人也被工作人員多次上門的誠懇態度所感動,決定捐獻出這些賬本。

之后的這些年,老人一家依舊堅持在賬本上記錄家庭支出和收入,并定期捐給上海市檔案館。“小小的賬本,每一筆錢,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是一個家庭的故事,其實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和社會進步的故事。老人家的這幾十個賬本對我們來說非常珍貴,我們也會小心保管。”上海市檔案館工作人員說。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