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精做特做優,成為扶貧協作的實干家
2020-10-26 09:09:52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1.傾心傾情傾力,當好扶貧協作的排頭兵

東西部扶貧協作既是經濟任務,更是政治任務。對口幫扶臨夏州以來,廈門始終堅持傾心傾情傾力,以高度政治自覺推動扶貧協作工作取得實效。

傾心而為。率先發展起來的廈門經濟特區,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勇擔使命、傾心而為,不斷開拓廈門—臨夏扶貧協作新局面。

傾情而出。廈門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過程中,堅持“臨夏所需、廈門所能、協作見效”原則,竭盡所能、傾情而出,真扶貧、扶真貧,特別是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等方面全情投入、真誠付出,推動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貧協作格局。

傾力而行。廈門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優良作風,把廈門經濟特區務實作風帶到臨夏扶貧工作第一線,堅持傾力而行,心到、人到、措施到。一批又一批黨員干部、各行各業工作者真心奉獻、苦干實干,為臨夏州如期實現脫貧目標提供了強力支持。

2.做精做特做優,成為扶貧協作的實干家

在對口幫扶臨夏州上,廈門堅持做精做特做優,突出精準政策安排、特色產業引導和優勢資源互動,有效促進了當地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臨夏州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建檔立卡時的56.32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3.2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2.5%下降到1.78%,貧困村累計退出達583個,臨夏市、廣河縣等6個縣市相繼實現脫貧摘帽。

政策安排上突出精準到位。根據臨夏州貧困特點,廈門精準施策,包括精準實施結對幫扶政策。與臨夏州實現了市、區(縣)、園區、鎮(街道)、村(社區)“五位一體”一一結對幫扶,廈門6個行政區和火炬高新區與臨夏州8個縣市、38個鎮(街)、52個鄉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共發動128個村(社區)結對幫扶162個貧困村。兩地的企業、社會組織、醫院、學校、家庭等也實現了一一結對幫扶,其中,236家企業結對幫扶270個貧困村,67個社會組織結對幫扶112個貧困村,特別是今年以來,組織發動45家企業和34個社會組織投入1396.63萬元,結對幫扶東鄉縣38個掛牌督戰村,助推深度貧困人員實現脫貧。精準實施扶貧產業對等優惠政策。不僅將特區增資擴產等優惠政策平移援臨企業,而且降低享受政策的門檻,提高政策補貼標準和稅收優惠,對入住援建產業園區企業在廠房租金減免、用水用電供暖、生產設備購置等方面予以支持,保證了扶貧工作持續發力。精準實施勞務協作政策。給予中介機構、培訓機構、接收企業、務工人員及家庭補貼獎勵,促進人力資源流動,推動就業減貧。精準實施項目資金政策。截至2020年6月,廈門共投入市、區兩級財政援臨資金19.52億元,組織實施扶貧協作項目1100多個,聚焦于“兩不愁三保障”和精準脫貧重點項目,發揮資金最大效率。

產業扶貧上突出特色引領。產業扶貧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有力舉措,廈門創造性推出“國企帶民企”特色產業聯動模式,該模式創新混合所有制,應用“扶貧工廠+扶貧車間+家庭作坊”“總部工廠+衛星扶貧車間”等產業聯動模式。針對臨夏州資源匱乏、產業基礎薄弱的實際,重點引入勞動密集型企業,至今年6月,廈門累計引進57家企業落戶臨夏州,投資總額約9億元,援建扶貧車間220個,幫助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20376人,實現了幫扶到“家門口”,就近就地就業。突出特色農業產業引領,發展食用菌種植、牛羊、蜜蜂養殖等特色產業,搭建農特產品產銷對接平臺,推動臨夏的百合、黃芪、高原夏菜等優質農特產品進入廈門,迄今共采購、銷售臨夏州特色農產品達3億元。此外還突出文化旅游產業引領,實現全域旅游助推脫貧。

資源互動上突出優勢互補。廈門充分發揮自身教育醫療、科技創新、高新產業、對外貿易、人才管理等方面優勢,精準對接臨夏州勞動力資源、生態農業等優勢,努力實現雙向互補互利。在教育方面,堅持“智志雙扶”,通過舉辦企業職工周末學堂等形式,共舉辦各類培訓班588次,為當地培訓專業技術人才33583人次。推動廈門93所學校與臨夏州131所學校建立結對幫扶關系,促進提高文化素質,轉變貧窮落后觀念;在醫療方面,引進微醫“互聯網+醫療健康”項目,廈門57家醫院與臨夏州112家醫院建立結對幫扶,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在勞務方面,積極提供就業信息、就業服務和就業培訓,大力開發相關產業崗位,招收臨夏建檔立卡高校畢業生,幫助有意愿的臨夏人才到廈門就業,輸轉到廈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5600多人次,幫助貧困人口到其他地區穩定就業6000余人次;在人才交流方面,自2015年起,廈門共派出掛職干部39人、長短期援臨專技人才791人次。邀請臨夏干部、教師、醫生等到廈門交流培訓,助力當地人員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提升能力,共培訓當地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3089名,其中703人創業成功,帶動4223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3.謀遠謀新謀實,敢為深化協作的開拓者

廈門臨夏東西協作的生動實踐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但也要看到,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廈門敢為扶貧協作的開拓者,堅持謀遠謀新謀實,持續貢獻東西部長效協作、共同發展的“廈門經驗”。

堅持謀劃長遠扶貧協作戰略。重視長遠謀劃是阻斷脫貧之后再返貧的重要保障。廈門主動融入國家發展總體戰略,將廈臨扶貧協作納入兩地發展規劃,特別是納入廈門“十四五”規劃,推動統一布局,攜手走向共同富裕;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廈門臨夏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持續深化共同發展;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大局,探索對口幫扶貧困人口脫貧轉向對口幫扶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徑和模式,打造東西協作升級版;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大局,發揮廈門作為“海絲”戰略支點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重要作用,推動臨夏地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堅持營造全新扶貧協作環境。扶貧先扶志,扶貧要扶智。下一步,廈門將在持續打造扶貧協作的思想環境、營商環境、政策環境上走前頭作表率:在構建思想環境上,積極發揚廈門海堤精神、嘉庚精神和英雄三島精神等城市精神,在扶志扶智基礎上進一步更新群眾觀念,塑造愛拼敢贏意識、競爭意識、職業意識、守法意識、文明意識,增強協作動力;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將廈門“多規合一”“一照一碼”等改革經驗復制到臨夏,推動臨夏逐步形成良好的效能意識、服務意識、監管意識、法治意識,釋放發展潛力;在創新政策環境上逐步確立新的思維導向,不斷強化集約化意識、產業鏈意識、價值鏈意識、互聯網意識,激發協作活力。

堅持深化夯實扶貧協作舉措。廈門深入開展東西協作,做實幫扶工作,不斷提升扶貧協作實效。包括繼續在產業協作上加力,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推動廈門企業往臨夏設廠轉產,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物流負擔;繼續在就業協作上加力,吸引臨夏群眾到廈門務工,加強臨夏就地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技能型產業工人和高素質管理人才;繼續在消費協作上加力,引導廈門商貿流通企業等單位通過集中訂購、直供直銷、電商采購等形式與臨夏建立長期穩定供應合作關系;繼續在智力協作上加力,在醫療教育文化管理等領域深化人才交流合作,為臨夏提供更多的人才培訓、鍛煉機會;繼續在社會協作上加力,以建設“愛心廈門”等為載體,推動社會各界之間的交流協作,鼓勵各個方面貢獻力量奉獻愛心,不斷凝聚扶貧協作的愛心力量。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