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福建三明市將樂縣白蓮中學八年級的全體學生,來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展勞動實踐,翻地、除草、澆水、摘菜……由課本上學知識到實踐體驗,這一切變化,都緣于將樂縣實施的農村中小學“幸福成長工程”。
為“幸福”鋪路
飯桌上是準備好的炒肉片、豆腐和蝦米豆腐湯,孩子們有序地排隊打飯……午飯時間,將樂縣南口學校,學生們在寬敞的餐廳里吃著熱騰騰的飯菜。
隨著大量農村青年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兒童日漸增多。成長過程中,他們缺乏親情的關愛、呵護,導致個性和心理發展容易出現問題。2007年,將樂縣決定實施“食宿改善工程”。
針對農村撤點并校后,寄宿生營養不足、生活一時難以自理,以及在校“就餐難、如廁難、洗浴難”等問題,將樂縣在福建省率先實施農村中小學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投資1000多萬元完善農村中小學的食宿條件,將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營養餐標準提高到每生每日12.5元,低保戶、二女戶、獨女戶等免費就餐。
2012年,將樂縣將“食宿改善工程”提升為“幸福成長工程”,并通過新建、改擴建等方式,建立洗衣房、心語室、衛生健康室、多功能活動室、“親情聯系”室和閱覽室,添置相關設施設備,為學生舒心生活、快樂學習提供溫馨場所。
將樂縣各鄉鎮按照屬地原則和“一校一地”要求,為轄區內中小學無償提供土地,作為學校勞動技能培訓基地,讓學生在勞動的同時,又能吃上新鮮、無污染的“放心菜”。農業部門對學生勞動實踐活動給予技術指導和必要的物質支持,鄉鎮農技站站長擔任勞動技能培訓校外輔導員,具體負責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培訓和技術指導。目前,全縣19所學校共落實基地近50畝。
“幸福成長工程”實施后,孩子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了,學習能力也提升了不少,他們燦爛的笑臉就是對一份份關愛最好的回報。
為“幸福”助力
如何讓每一名孩子開心快樂地學習、成長,是“幸福成長工程”的另一重要考量指標。
孩子的幸福成長離不開各種關愛。在實施“幸福成長工程”中,將樂縣著力推進校內管理與校外參與相融合、學校教育與家庭配合相融合、學校關愛與社會關心相融合,構建幸福成長體系,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將樂縣通過實行生活教師和生活輔助員管理機制,在原有后勤人員配備的基礎上增配生活教師,生活教師按師生1:20的比例,從品行好、責任心強、家庭負擔輕的教師中進行挑選,各寄宿制學校還在當地公開招聘2名生活輔助員,照料寄宿生的日常生活,指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將樂縣團縣委、民政等部門通過實施留守兒童“雛燕”關愛行動,結合“六點半課堂”和送教上門服務,為留守兒童和困難兒童開展功課輔導、親情陪護等活動,建立“愛心家長制”,與留守兒童結對子,讓他們心有所依、身心愉悅。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幸福成長工程”已經走過了13個春秋。全縣中小學實現了從硬件到軟件的均衡,再到內涵發展、質量提高的跨越。在孩子們心中,校園不僅是求學的地方,更是幸福、快樂成長的溫馨家園。(三明日報將樂記者站 丁麗萍 通訊員 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