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扶貧,“菜園子”對接上海“菜籃子”
2020-11-12 09:04:53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產業培育,發展高標準淡水水產品養殖

如今羅氏沼蝦、肉質肥厚鮮美的加州鱸魚等淡水活鮮紛紛端上了云南昆明、楚雄等城市居民的餐桌。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些高標準的水產品并非來自沿海地區,而是來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山。

“以往云南市場上的水產品以凍品為主,大多從廣東進貨。現在云南本地就能供應了,羅氏沼蝦上市時大都還是活的。”上海海洋大學畢業的博士吳仁福對記者說。

2018年年底,上海嘉定區與云南楚雄州雙柏縣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條件,通過滬滇協作建起了一座座魚塘。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就是利用重點招商項目引進的楚雄天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天盛公司在雙柏縣大莊鎮普巖村投資建設生態蝦蟹產業園,建成包括高標準的孵化區、養殖區、辦公服務區、飼料儲備區等四個主要功能區的養殖基地130余畝,開始在高原養殖加州鱸魚、澳洲小龍蝦、大閘蟹以及反季節培育澳洲小龍蝦蝦苗、加州鱸魚魚苗,填補了云南高原地區高標準淡水水產品養殖和培育種苗的空白。

在培育水產品過程中,天盛公司開展了“產學研”并重的合作新模式,加大與上海海洋大學、上海道宏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合作力度,從已經馴化的鱸魚中挑選體質好、體型大、生長速度快、出肉率高、繁殖能力強的種魚,選配野性較大的原種加州鱸魚進行改良,有效提高畝產產量,降低飼料和用藥成本,目前已建成“高原加州鱸魚繁育及保種基地”,并完成澳洲淡水小龍蝦、大閘蟹養殖以及優質蝦蟹生態種苗觀光區等建設,有效帶動百余名當地群眾就業,增加了貧困群眾收入。

“在大山里養殖水產品,給當地人帶去全新的理念,讓他們多了一些選擇。”為雙柏縣提供羅氏沼蝦和大閘蟹養殖等技術的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吳旭干深有感觸地說:“水產品是高附加值的產品,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對高檔水產品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多。”

有了成功經驗,就會吸引當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水產品養殖的行列。“以前是我們做、他們看,沒有技術他們不敢做。現在除了我們把技術送過去,還有三名當地學生來上海海洋大學學習,未來他們也會把技術帶回去。”吳仁福說。

消費扶貧,“菜園子”對接上海“菜籃子”

“主持人好,我在這里介紹兩款我們對口支援地區的特色產品。這個是云南省南華縣的松茸菌湯包,湯包里有松茸、牛肝菌、桂花菌、雞油黃菌、茶樹菇等菌菇。這當中,最重要的是松茸。松茸是一種名貴的天然野生食用菌,不可人工培植,被譽為‘菌中之王’……”在區委書記談扶貧系列節目中,嘉定區委書記陸方舟的開場白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他在節目一開始便如數家珍地為云南特產直播帶貨。一直以來,消費扶貧都是嘉定的特色亮點工作,2019年全區完成消費扶貧金額1.55億元,位居全市第一,今年可望實現1.7億元。

為探索消費扶貧的新模式,嘉定區整合區內資源,全方位立體式開展消費扶貧工作。

首先是“搭好平臺”,暢通消費渠道。今年8月15日,上海嘉定—云南楚雄消費扶貧生活體驗館在嘉定區正式面向公眾營業。這是楚雄在上海第一家消費扶貧生活體驗館,整合了楚雄州9個縣、1個縣級市的扶貧農副產品,涵蓋雞、魚、肉、蛋、茶葉、粉絲、核桃等80多種產品,在助力云南楚雄實現脫貧的同時,也滿足了上海消費者對特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目前,嘉定區內布局對口地區特色商品銷售網點已有119個,其中實體銷售網點114個,電商平臺5個,把消費扶貧融入嘉定15分鐘社區生活圈。

跨前一步,主動幫助當地企業提升供給能力是嘉定區促進消費扶貧的又一項特色舉措。為把好農產品質量關,嘉定區組織區市場監管局赴對口地區考察蔬菜種植基地,指導當地對接上海標準,建立可追溯系統。鼓勵區內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到對口地區建生產基地,建設冷鏈倉庫,解決物流倉儲成本高、產品銷售周期長等問題。同時引導對口地區企業到嘉定落戶,云南力耕農業有限公司是落戶嘉定的首家扶貧龍頭企業,目前公司的農產品已進入各大農貿市場,年銷售額達2000余萬元,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70戶201人脫貧。

就業幫扶,積極探索勞務協作長效機制

每年6月前后,是云南迪慶白馬雪山高山杜鵑盛開的季節,成千上萬畝杜鵑五顏六色、爭奇斗艷。

家住迪慶州德欽縣羊拉鄉的白瑪取宗,1996年出生,父親生病,家里還要供她和妹妹上學,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從2013年起,她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五六月份挖蟲草、七八月份采松茸是白瑪取宗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我們那里好東西不多,一年也就賣一萬元多點,哥哥讀書的貸款都還不上。”面對貧困,白瑪取宗曾有些無奈。

一個偶然機會,白瑪取宗得知縣里正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前往上海務工。她家剛好也是“卡戶”,于是她馬上響應政府號召,報名來上海務工。3年來,在嘉定區的尖點科技公司工作,白瑪取宗每年都有機會出差,昆山、松江、廣州,她不僅靠收入幫助家里脫貧,還見了不少世面,從一個懵懂少女成長為一個有毅力、有主見的青年。

從2018年起,嘉定區開始接受對口幫扶地區德欽縣的富余勞動力。由于兩地在地理環境、飲食習慣以及用工要求上的較大差異,勞務輸出過程中“派不出人員、找不到崗位、待不長時間”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嘉定區圍繞如何“派得出”“找得到”“留得住”,打出“組合拳”,積極探索勞務協作長效機制。

廣泛動員,降低外出成本,確保“派得出”;優選企業、推薦崗位信息,確保“找得到”;之后,最關鍵的,也是最需要下功夫的就是如何做好“留得住”。

上海潮濕悶熱的天氣、快節奏的工作狀態讓德欽縣來嘉務工人員有些水土不服,和白瑪取宗同一批來嘉定務工的德欽人就有6位先后離滬返鄉。

為確保“留得住”,嘉定區做細服務,區合作交流辦、人社局、企業和德欽駐滬服務站四方聯動,駐點工作人員及時掌握來滬就業人員信息動態,如果發現不適應崗位的情況,及時做出崗位調整,最大程度上做到人崗相適,起到了穩崗穩心的作用。此外,還對他們加強關心關愛。每逢工作之余和節假日,區合作交流辦和人社局的工作人員組織來嘉務工人員參加社區活動,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讓他們感受到嘉定人民的關心和關愛。

如今,南亞新材料、盈達空調等嘉定企業,每家都有幾十位來自嘉定對口地區的員工,有的已經當上了班組長,有的人不僅為同學朋友牽線,還帶著自己的親戚來打工,家里的經濟狀況一下子改善了不少。

“派得出”“找得到”“留得住”,在不斷完善的“德欽模式”推動下,2017年以來,包括就地、就近就業和異地轉移就業在內,嘉定區通過勞務協作幫助對口地區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轉移就業5000余人。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