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層出不窮由此帶來的財產損失等問題更值得我們警惕上網期間,有時一個不起眼的小操作很可能就是隱私泄露的罪魁禍首幾種常見的個人信息泄露渠道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
現在,我們手機中都安裝了各種App,的確方便了我們的工作、生活,但是也獲取了我們大量的個人信息。一些App的推送能“精準”到你在想什么,它就給你推送什么!App的這種“正合我意”是怎么實現的?個人信息安全有沒有風險呢?
近日,市民王先生最近有個疑惑,和朋友只在線上閑聊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出現在自己手機應用的推送里。王先生說:朋友聊椰棗,過了一天我就刷到了關于椰棗的推薦視頻。我覺得很驚訝,我除了說,沒有任何搜索記錄,咋就給我推薦了?過于精準的推送內容,讓王先生感覺“后背發涼”。而這并不是王先生一個人的感受。手機用戶李先生:有的App需要把通訊錄等信息都授權,我都不知道為什么要授權這些信息。手機用戶劉女士: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發送驗證碼之類的,第二天或者過幾天就會有不知名的一些電話打進來,推銷一些東西。面對越來越精準地推送,用戶有著 “被竊聽”的焦慮,個人信息也確實存在過度獲取的可能。精準推送怎么實現?
專家介紹,App獲取的第一個信息,往往就是手機的IMEI號,也就是移動設備標識號。這個唯一的識別碼,相當于手機的身份證。不管是經過用戶同意“拿走”,還是不經允許“偷走”,App一旦獲得了移動設備標識號,就為個性化推送奠定了基礎。對大量App測試后發現,App獲取的信息不僅能自己用,甚至有部分App會把信息傳給第三方。
網警提醒:越來越多新的技術手段正在降低用戶信息獲取的成本和風險,有關部門定期針對App違法獲取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曝光,針對App的各項隱私政策也在不斷細化和規范。專家分析,因為獲取成本高、法律風險大,短期內,大家不必過于擔心自己的語音、上傳的圖片等隱私信息被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