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覺醒年代》這部劇火了,這部講黨史的主旋律正劇,豆瓣評分9.0;優酷站內數據顯示,在該劇發布彈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的占比是全站基準值的1.6倍。(3月16日《中國青年報》)
《覺醒年代》火了不是個例。近年來,吸引年輕觀眾的還有講扶貧的《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嬌》,講行業的《巡回檢察組》《暴風眼》等優秀作品。
主旋律劇一直都有,而且在很多時間都是熒屏上的絕對主角。不過曾有一段時間,熒屏上大量充斥著神劇、雷劇、口水劇、八卦劇,而一些主旋律正劇受到了排斥,甚至被貼上了生硬、落伍、沒有市場的標簽。
什么才是主旋律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暴風眼》總編劇梁振華認為,主旋律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承載國家重大使命或者重大時間節點的傳播任務,比如建黨百年的《覺醒年代》;二是傳遞不同行業的行業精神,比如檢察官的《巡回檢察組》、國安人員的《暴風眼》、緝毒警的《破冰行動》;三是貼近普通人生活、涌動著民生情懷,比如《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嬌》等扶貧題材劇。筆者以為,對主旋律劇還可以有更寬泛的定義:傳遞真善美情感和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劇作都是主旋律劇。
主旋律劇到底有沒有市場,也應當從人的審美需求上考量。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國人傳統價值和道德準則的精準概括,而且是中國人從歷史上形成的一種審美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反映的家國情懷、人性美好,代表著中國人一種最樸素的情感,對社會和生活的一種最真誠向往,體現著最底層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主旋律劇弘揚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符合人們審美的本質需求,自然就會有自己的市場,而且會擁有最大的市場。
一段時間以來,影視劇市場出現了商業劇說法,更多強調滿足大眾市場需求,尊重市場規律,講究傳播技巧。其實,主旋律劇和商業劇并不是對立關系,甚至都不是兩種劇,因為主旋律劇同樣需要流量,需要傳播。如果沒有市場,沒有廣泛的認可,這樣的主旋律劇也不會成功。商業劇也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如果在價值觀上出現了偏差,必然會折戟沉沙,被市場大浪拍倒在沙灘上。
在熒屏上,很多作品都是既有正能量也是大流量。且不說《覺醒年代》《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嬌》《巡回檢察組》《暴風眼》等新劇,就拿老劇《亮劍》來說,這么一部戰爭題材作品,每次重播都能掀起追劇熱潮。《亮劍》是什么?當然是正能量,而就流量而言,又有幾部劇,包括那些所謂大制作、大量使用流量明星的商業片,能夠望《亮劍》項背?再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媳婦的美好時代》等優秀作品,反映了和諧美好的家庭關系,同樣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覺醒年代》也是市場的覺醒,其熱播和受到年輕人追捧,充分說明主旋律劇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創作者不要低估當下年輕人的接受能力,不要以為當下年輕人不喜歡、不接受家國情懷,只要創作者有操守,觀眾有審美,在創作者與觀眾的雙向互動中,主旋律劇就會贏得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