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新理念,正是引領教育現代化走出現代性危機、走向有內涵且不唯增長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理念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9年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實質是以主題化方式呈現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規劃綱要”。要穩健地邁出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新步伐,反思現代化進程中的“現代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從現代性與現代化的關系來看,現代性是一種“價值觀念與文化精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而現代化是現代性觀念在“經濟、政治、科學與文化方面的運作”,具體表現為不同社會形態(如傳統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的轉變。現代化進程中主體性的過度張揚,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以至人的生存危機;唯科學主義和技術至上造成了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越,從而導致了現代性危機。
教育上的現代性危機同樣存在。比如,當前全國上下大力反對的“五唯”現象,就是教育上的“工具理性僭越價值理性”的典型表現。分數、文憑、升學率、論文發表數等各種人才“帽子”,本來只是衡量教育價值理性實現程度的評價工具之一,卻被當成了價值本身而不計代價去追求。就這樣,手段被當成目的,而真正的目的——促進人的真實成長,卻被人遺忘。
工具理性僭越價值理性的結果,導致的是“沒有發展的增長”,這種現象被稱為“內卷化”現象,在教育上也可理解為“過密化”。知識過密化意味著教育結果在表面上表現出“量的增加”,而實質卻出現了“質的停滯”。教育中“內卷”的出現,乃是教育目標、價值評價體系和競爭方式的高度單一化所導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其所體現的高質量發展新理念,正是引領教育現代化走出現代性危機、走向有內涵且不唯增長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理念。
經濟方面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進行質量、效率和動力三大變革,而教育從基本均衡、規模增長走向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推進教育領域中的這三方面變革,即:一是進行一場從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制度及各級各類學校具體領域工作細節的全方位質量變革,其中提供優質的、多樣化的教育供給體系是主攻方向;二是反思以往教育改革中高耗低效,甚至為了公平而犧牲效率的偏向,通過教育科研創新和智能技術支撐來促進課程改革、課堂變革、學校治理成果的升級轉型和換代,從根本上提升教育效能;三是適應高質量、高效率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致力于教師隊伍素養提升、教育領導力提升以及各級各類學校辦學實力的提升,這是動力的變革。
這三大變革中,教育質量變革是主體,辦學效率變革是主線,發展動力變革是基礎,關鍵是切實而持續地提高教育領域中的“全要素生產率”,開創教育改革優質、公平、高效而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楊小微,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原理、基礎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現代化評價、教育發展戰略等。(《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