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和交流其實并不簡單,需要持久的感情交流和思想互動
2021-03-23 09:00:59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梓帆現在是一個開朗陽光的大男孩,但小時候卻是一個內向、寡言的人。他說話晚,說話時也很少直視對方的眼睛,經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們曾一度擔心他有自閉傾向。也因為此,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陪著他玩,教他說話。雖然有一定成效,但他依然很木訥、遲鈍,更不會主動表達感情,一直到上小學時都是如此。直到有一次我們全家去廈門旅游時發生了一件令人欣慰的事。那天他在海邊玩沙子時,突然拉著我指著沙灘上他畫的東西給我看。只見沙灘上畫著一顆心的形狀,里面歪歪扭扭寫著:爸爸我愛你。我頓時感動得流下淚來。盡管他沒有直接對我說出這句話,但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主動用語言表達對父親的愛。這也讓我們強烈意識到,陪伴和交流可能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陪伴和交流其實并不簡單,需要持久的感情交流和思想互動。從小學到初中,我們家養成了一個習慣,“十分鐘分享會”,就是晚上找十分鐘時間,各自分享一個當天發生的趣事或設計一個話題交流彼此的看法。孩子也樂意把他感興趣的事,或者煩惱的事說出來,我們則跟他分享我們的看法,或者給他提一些建議。我們還經常做的一件事是“角色互換”。他會扮演父親的角色,而我則扮演孩子的角色,我們會就家庭關系、作業、業余愛好等話題展開對話。這樣的換位思考,對大人孩子的相互了解,提高共情能力很有好處。“講故事”可能是孩子最喜歡的分享活動。有一年假期我答應給他講50個自編的故事。后來我去外地學習,故事并沒有中斷,其間我通過電話中給他講。這些故事大多是講在戰爭年代兒子在父親和朋友的幫助下,克服膽怯,變得勇敢,戰勝困難,幫助別人,勇于擔當的成長故事。這些故事會讓他認識到親情、友誼的可貴,也對他思想的啟蒙和品德的養成有一定影響。

父母的耐心和鼓勵對孩子的成長也至關重要。孩子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往往一下子改變不了,需要父母不斷提醒,耐心幫助。包容孩子的缺點或錯誤,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這尤其適合缺乏自信的孩子。有一次帶梓帆到醫院檢查視力,他害怕到儀器上測眼壓。我沒有嘲笑他膽小,也沒有和其他孩子做比較,而是花了很長時間跟他耐心溝通,鼓勵他試一試。孩子不斷問我,我行嗎?我告訴他,一定行。經過幾次嘗試后終于成功了,他也從此戰勝了自己的膽怯,再也不害怕測眼壓了。那名不怕麻煩,耐心引導的大夫,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梓帆的漢字一直書寫得不工整。盡管他也堅持練過一段時間字,但書寫還是不盡如人意。有一次我看到他作業本上的字寫得很潦草,就批評了他一頓。他拿出之前寫的作業本給我看,慢慢說道,我的字雖然不好看,但總比以前寫得好。我看了后發現果然如此。大人往往從自身的要求考慮,容易放大孩子的缺點,而對他們的進步視而不見。而很多時候,只有持續的耐心和鼓勵才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體驗成長中的進步,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培養孩子的關愛和感恩之心。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徒有知識和文化的“空心人”,而是成為一個心中有愛,懂得感恩,勇于擔當的人。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學會感謝別人的幫助和付出。父母的言行往往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初三的時候,他的學業壓力很大,每次我利用送他上學的時間,給他講笑話,講聽到的一些趣聞,也跟他一起玩故事接龍,以緩解他的壓力。后來有一段時間我工作和學習任務很重,向他吐槽后,他也學會了關心我:給我推薦了幾首他喜歡的勵志歌曲,還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走過來,跟我碰碰頭,鼓勵我不要氣餒。從那以后,每逢遇到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就相互碰碰頭,給予對方勇氣和力量。他也在生活的細節中學會了感謝和感恩。每次吃飯前,他總是向我們說聲謝謝,感謝家人給他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每次出門,不管是坐出租車、取快遞、在餐館吃飯,還是買東西,他總是會在臨走時微笑著說聲謝謝。每年教師節,他也總會記得給曾經教過他的一些老師發送信息表示問候和感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很多醫護人員義無反顧地救治患者,他們的奉獻精神令人感動。我寫了一首歌《逆行者》表達對他們的感謝和敬意。熱愛音樂的他不僅幫我反復推敲詞曲,而且更加堅定了將來當科學家,為社會作貢獻的理想。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需要父母去發掘、探究并采取正確的打開方式。陪伴和交流,耐心和鼓勵,關愛和感恩,就是打開孩子世界、開啟成長之門的一串鑰匙。有了父母的陪伴和交流,孩子就不會孤獨;有了耐心和鼓勵,孩子就不會焦慮;學會關愛和感恩,孩子就會懂得與外面的世界友好相處。孩子需要溫暖,也要成為光。教育就是要點燃孩子心中的柔光,讓它溫暖自己,也照亮別人。

(作者:王輝,系浙江師范大學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教授)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