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織牢心理關愛“保護網”,呵護兒童心理健康不是小事
2021-06-04 08:50:27 來源:南方教育時報
1
聽新聞

“六一”之際,全社會都在呼吁關愛孩子。最深的關愛,當然是讓孩子們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中,快快樂樂地成長。所以,呵護好兒童心理健康、本真童心和玩耍天性,就顯得無比重要。

呵護兒童心理健康不是小事。不健康的讀物、漫畫、游戲等網絡產品,正在侵襲兒童的心靈領地,由此對兒童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絕不可小覷。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需形成合力,共同為兒童提供心理呵護支持,構建面向兒童群體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社會心理關愛服務體系,為孩子打造綠色網絡,使孩子在社會上有愛心援助,在校有師生幫助,在家有父母關愛,織密織牢心理關愛“保護網”,不留心理關愛“空白區”,使孩子心理陽光明媚,健康成長。

所謂童心,就是童真,就是“孩子氣”,是發乎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可是,現實中,這份天然的童真也漸漸稀少。是什么遏制、乃至扼殺了孩子天然的童心?無可回避的現實是,在“不輸在起跑線上”“分數至上”等教育理念影響支配下,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開始了早教、培訓、競爭,“孩子氣”被一日日消磨。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應基于人性和興趣,讓孩子不厭學,并終身抱有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違反規律的早教、沒有興趣的補習、培訓、甚至“強迫式補習”,無疑是背離人性,是對孩子童真的一種扼殺。

孩子的天性絕不會喜歡“題山試海”,也不是宅在家里打游戲,而是快樂的玩耍。適當的玩耍不僅能讓孩子身心得到調整,也能有效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如果每天有做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培訓班,連起碼的睡眠時間都得不到保障,哪有空余時間玩耍,長此以往體質會下降,心理也不免抑郁。

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如果每個孩子的天性都能得到精心呵護,天性便成“習慣”,這對于孩子成長、乃至整個民族未來的重大意義不言而喻。給孩子充足的玩耍時間,呵護好孩子玩耍的天性,使孩子的童真、特長、勇氣和想象力等“自我”的東西不被壓抑,充分釋放,將使孩子受益一生。(孫維國)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