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蘇省鎮江市100名黨員、團員和少先隊員,以尋訪紅色教育地圖的形式,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課。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鎮江市始終把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堅持大中小學一體互動、課內課外同步聯動、黨團隊建設整體推動,聚焦“紅色課堂”“紅色活動”“紅色文化”“紅色少年”,突出做好課程育人、活動育人、文化育人和實踐育人,全力打造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綜合體系”,讓百年黨史、紅色基因根植青少年心田。
“講唱演說”讓“紅色課堂”有聲有色
日前,江蘇科技大學的一堂思政課,不僅感動了現場的近百名師生,還收獲了近萬名線上收看公開課的全市其他大學生的點贊。
思政課一開始,江蘇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趙勇作了“百年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價值——以大慶精神為例”主題演講,受到學生歡迎。
這是團鎮江市委主辦、江蘇科技大學團委承辦的2021年“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信仰公開課示范課的首秀。本次公開課結合“傳統課堂”和“榜樣課堂”,分別邀請優秀青年教師、青年學生分享交流?;顒尤叹€上直播,全市在鎮高校組織學生收看。
為提升思政課、黨史課質量,鎮江全市各級黨組織與廣大師生充分調動講、唱、演、說4種表現形式,創造了許多充滿創意的課程。
“英雄是什么?是黃文秀、是其美多吉、是祁發寶、是張定宇……是許許多多不知道姓名的普通人,他們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詮釋著奉獻和責任!”江蘇省鎮江中學的師生用一場場演說,把黨史講得有血有肉、入耳入心。
為做好“課程育人”工作,鎮江市將按照每個市轄區以1所高校、兩所中學、4所小學和若干家庭、社區為單位,組建課程項目團隊,共同開發并實施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課程,在全市重點打造100節精品課,確保“紅色課堂”有滋有味、引人入勝。
“兩團兩社”,讓“紅色活動”趣味無窮
前不久,一批來自市江南學校“紅領巾少年黨史宣講團”的學生來到焦山古炮臺,為游客講黨史。
焦山古炮臺始建于1840年,抗戰時,炮臺被日軍摧毀,現存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古炮臺前的童音講解,吸引了一批批游客駐足傾聽。此次宣講,也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激發愛國情感。
“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日前,在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前,鎮江市潤州區金山湖小學全體三年級學生高聲朗讀陳毅元帥的詩句,并面對少先隊隊旗莊嚴宣誓。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教育部門遴選了一批政治素質過硬、業務水平精湛的優秀講師,組建“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通過自愿報名、優中選優,組建“紅領巾少年黨史小小講師團”,積極開展黨史宣講活動。
線上線下,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
日前,鎮江市京口區實驗小學的孩子來到茅山新四軍紀念館,開展“在黨旗下的成長”系列愛黨愛國教育。
在做好線下教育的同時,鎮江市大中小學充分利用校園電視臺、廣播、板報、櫥窗、走廊等進行黨史文化宣傳,開展“紅心永向黨”黨史教育主題小報、黑板報等評比;開辟網上黨史教育專欄,用好公眾號、博客、微信群、QQ群等網絡平臺,豐富線上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建設鎮江市青少年網上黨史學習教育館,通過沉浸式、體驗式、交互式學習,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歷史事件,提高育人實效。
日前,鎮江市丹徒區寶堰鎮南端海拔133米的華山腳下,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這支近20人的隊伍中,有10余名寶堰小學的學生,有令人敬重的共和國功臣及其后代——新四軍老戰士畢小毛,新四軍老二團戰士曹海青的兒子、寶堰鎮徐巷村村民曹紅林,新四軍老戰士林榮才的兒子、寶堰鎮南宮村村民林竹元,還有一位百歲老人,是當年華山戰斗的目擊者胡月喜。
位于前隍村西南的華山是茅山北麓、寶堰鎮的制高點。1938年,新四軍在這里打響了茅山根據地“反掃蕩”的第一槍。“我目睹兩名新四軍女兵中彈犧牲,兩人倒在本村的稻田里,她們看上去才十幾歲、二十來歲!”在華山戰斗的發生地,聽著胡月喜老人的講述,在場的小學生都心懷敬意。
挖掘身邊的紅色資源,講好身邊的黨史故事……結合“鎮江黨史研學精品線路”、紅色“青年學習社”手繪地圖,鎮江市精心設計青少年紅色研學路線,開展尋訪“我身邊的老黨員、老戰士、先進典型”和志愿服務,讓他們在研學、走訪和志愿服務實踐過程中,了解家鄉紅色文化、歷史變遷、發展成就,提升自我認知,傳承革命精神,加快自我成長。(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