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國家戰略報專業是不會出大錯的
2021-06-28 08:50:58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在蕓蕓學子和眾多家長中廣為流傳,理工科成為很多人填報志愿的首選。但如今理工科,尤其是工科,昔日風光不再,甚至不少學生還對它有了“誤解”:學工科,上大學就為學一門技術或“手藝”,是不是不夠高端?學工科專業,是不是只能成為一名工程師或技術宅呢?工科是不是缺乏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如果要選這些專業,它的收入高嗎?……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這些困擾人們已久的工科專業選擇問題專訪了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榮譽理事長吳啟迪。這位工科出身的“大咖”,是中國的智能控制專家、同濟大學首任女校長。

“推薦大家學工科,當然是要從我自己來講,我是學信息工程的,也就是現在的電子工程。我們那個年代叫無線電電子學系,現在叫電子工程系。”吳啟迪說,如今,這個領域很熱,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通信等都和這個專業有關。

1986年,吳啟迪懷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情回國工作,最終來到同濟大學任教。從自動控制教研室主任、電氣工程系副主任、信息中心主任、科技德語中心主任、CIMS研究中心主任,直至校長助理、副校長,無論肩上的擔子如何加碼加重,作為一名學者,吳啟迪從未停止過科研的腳步。

9年中,她以廣博的知識、活躍的思維、對高新科技的發展方向所特有的敏銳判斷力,針對工業自動化發展的實際需要,提出和主持了12項國家省部級的重點科技項目,其中“FMS中面向對象分布數據庫研究”“基于非線性模型的機器人自適應控制研究”“上海第四機床廠箱體FMS控制管理系統”等多個項目成功達到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近百篇論文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獲得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一些學生和家長因為社會上流行的一些說法,比如,工科太苦太累,工作待遇不高等,對報考工科專業心存疑慮。對此,吳啟迪說,“現在的人們都喜歡做科學家,不喜歡做工程師,這是一個誤區。科學家認識世界,工程師才能改造世界。”

吳啟迪表示,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和誤區,是因為評價體系的不同。在科學領域,有很多對應的獎項,更是可以通過論文的數量等簡單指標評價一個人的專業水平。但是工程領域注重實踐,并沒有那么多獎項和指標光環,因此工程師的地位和重要性被嚴重低估了。

作為一名女性,吳啟迪是那個年代少有的選擇學工科的女生。但她認為,工程領域迫切需要更多的女性力量加入,而女性從事工科也有自己的優勢。

“我在國外求學的時候,周圍除了我以外一個女的都沒有,但是這些年來時代在變,工程領域的女性從業者越來越多,也有很多取得突出成就的女性。‘女生學文,男生動手’這樣的傳統觀念可能和長期以來的傳統家庭教育有關。但事實上,女性細致、思維縝密等特點如今同樣是工程領域不可缺少的,女生一定不要低估自己。”吳啟迪說。

從大學畢業赴云南邊疆工作、回清華讀研、到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留學、履職同濟校長、擔任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專業領域深耕多年,見證了這一領域的冷與熱、起與伏。

她認為,專業的冷熱的確會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變化,很多工程師都會在自己的專業大方向上有小的調整和方向轉變,但自己之所以會一直堅持在這一領域深耕,靠的是一種獲得感。

“當看到我的想法真的成為現實的時候,那種成就感是巨大的。早些年,我們在研究工廠自動化,最后真的在一家工廠里建起了一條自動化的生產線。”吳啟迪說,“當我們看到港珠澳大橋的時候,就會想起很多土木工程的專業人才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今芯片話題很火,這就需要機械制造、精密儀器、材料工程等專業的人才。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人們也發現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的重要性。”

在吳啟迪看來,工科最大的魅力是,“它不光是一張圖紙,它讓圖紙變成現實,當實際的東西放在我面前,我會感到十分驕傲”。

那么,學工科的人需要什么樣的特質呢?

“工科是一個不能‘空談’的學科,它需要把創新的理論轉化為實際。第一,工程師要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在需要的時候作出正確的工程判斷;第二,工程師要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因為很多工程項目都是團隊合作;第三就是要有想象力,要有動手能力。”吳啟迪說。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吳啟迪看來,這句老話如今依然適用,也是她最想告訴年輕人的一句話。

吳啟迪表示:“無論學習什么專業,都一定要把數理化的基礎打好,如今,同學們在高中階段已經打下了較好的數理化基礎,在進入大學之后依然要繼續重視基礎知識,特別是對于選擇工科專業的學生來說,數學和物理十分重要。”

此外,吳啟迪建議,同學們在報考專業的時候可以多了解國家重大戰略,“跟著國家戰略報專業是不會出大錯的”。(葉雨婷)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