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教育廳公布了《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提到,支持浙江大學打造世界一流大學,并引領帶動輻射浙江高等教育水平整體提升;支持西湖大學開展新型省部共建,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支持中國美術學院、寧波大學加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高校創建國內一流大學,支持一批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校創建國內特色高水平大學。
高等教育方面,《規劃》提出,深化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
圍繞補齊浙江省創新發展突出短板,強化政策供給和資源匯聚,超常規培育優質資源,突出分類辦學凝練特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省,力爭60個左右的學科達到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標準,部分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形成。12所以上高校在各自類型、領域進入全國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70%以上,研究生層次人才培養規模進入全國前8位。
(一)完善高等教育布局。服務區域發展戰略,優化資源配置,引導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向大都市區中心城市和大灣區核心區重點集聚,推進高等教育發展和都市區建設緊密對接互相促進。大力實施國內外名校“筑巢引鳳”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大學來浙開展合作辦學。穩妥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強化設區市政府統籌,因校施策,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供給,全面融入地方發展。統籌高等教育入學需求和資源配置,支持高校改善辦學條件、提升發展能級,合理布局建設新校區,強化對創新驅動發展、產業集群發展的支撐。
(二)打造高水平大學集群。引導和促進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科學發展,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支持省重點建設高校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深度合作提升。加快推進中法航空大學等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建設。加大高水平大學培育力度。支持浙江大學打造世界一流大學,并引領帶動輻射浙江高等教育水平整體提升;支持西湖大學開展新型省部共建,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支持中國美術學院、寧波大學加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高校創建國內一流大學,支持一批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校創建國內特色高水平大學;聚焦前沿科技,繼續探索以新機制高起點建設新型高校;推進資源整合和合作幫扶,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整合,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進程。加強應用型高校建設,支持一批應用型高校走在全國前列。
(三)建設高水平學科專業體系。實施學科分類建設。按照優勢學科登峰、薄弱學科提質、新興學科發展、學科整體抬升、促進學科交叉的思路,實施登峰學科建設工程,鞏固優化現有學科建設成果,構建以登峰學科、優勢特色學科、省一流學科(分A類和B類)為主體的學科體系。推動構建相互交叉、結構合理、協同發展的學科生態。突出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對接區域發展培育特色優勢專業集群。加強一流專業建設,對標產業需求和國際標準積極參加國際專業認證。持續優化專業結構,超前部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專業,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四)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動一流本科教育建設,大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強化優秀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建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加強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加強現代產業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強化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準化服務。提升研究生培養能力和質量,緊密對接區域高層次人才需求,完善研究生學位授權體系,持續擴大培養規模,加強導師隊伍建設,規范過程管理,狠抓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質量,強化科研育人和學術規范教育,分類制定學術型與專業型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和學位授予標準。推廣研究生培養的“新昌實踐”模式,建設一批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的研究生培養基地。落實課程和教材體系支撐,建立健全靈活、開放、有效的創新研究機制,加強一流課程建設,形成高質量課程教材體系。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并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教育與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和實踐教學、指導服務,使大學生“敢創會創”,重點圍繞浙江優勢特色產業引導開展自主創業。
(五)提升高校創新服務能力。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優化學科布局,推動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協調發展。完善研究項目長期培育機制,推動產出原創性、標志性成果和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強化高校的源頭創新地位。鼓勵開展交叉研究,著力推進以科學技術重大命題為紐帶的跨學科研究,推進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以及高校間的協同發展。創新“揭榜掛帥”機制,鼓勵和支持高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鍵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打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高地,加強原創性特色性項目研究,著力凝聚浙江特色學派。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和重點智庫建設,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精品資源庫建設。深度融入國家和省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體系,建設若干以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前沿性基礎研究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全面實施社會服務深耕工程,引領培育支撐一批十億元、百億元、千億元產值的產業或企業,建設一批創新服務基地、產教融合聯盟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