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向來容易引人關注。近年來,中小學教師招聘名單在網絡屢屢刷屏,一些企業的用工名單也在網上引發熱議。“名校生+高學歷”受到不少用人單位追捧。但同時,名校畢業生去基層一線、去企業流水線工作,則被不少網友質疑是“大材小用”。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常見。譬如,北大畢業生賣豬肉,清華北大博士畢業生去街道辦工作,名校碩士送外賣、做保姆……有關的質疑聲從未斷絕。在很多人眼里,名校生應該是光鮮亮麗的,仿佛他們就該與街道辦、中小學、工廠等單位“絕緣”,但求職是人才和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人生也從來沒有固定模式,個體選擇應當受到尊重。
在一定程度上說,名校畢業生能打破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接受這種心理上的“落差”,并不是什么壞事。勞動不分高低貴賤,無論何種勞動都是光榮的。相比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腳踏實地、從一線做起,未嘗不好。試想一下,如果僅僅因為是名校生便自恃身份“高貴”,面對基層一線工作崗位,哪怕待遇保障優渥也不愿意去干,那樣的擇業觀或許才更有問題。
到底是不是人才浪費?答案還在于個人自身。如果只是為了待在舒適區,早早就選擇“躺平”,那可以視作一種浪費。但萬丈高樓平地起,沉下身子在一線鍛煉,并不等同于輸在起跑線上。成功的起點并非只有一個,成功的道路更有千萬條。30余年“肉案寫春秋”,北大才子陸步軒踏實創業贏得出彩人生就是一個有力佐證。
當然,不可否認,從整個社會系統運行看,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才會更有效率。就此類事件而言,更值得思考的是:在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的當下,用人單位以單向度的學歷指標作為選人標準是否合理?原本不同教育體系培養出的人才,是否該在一條跑道上競爭?對于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如何更有效率地匹配能力和崗位,做到人盡其才?如何提升工資和福利水平,引導優化人才配置結構?相比糾結于個體的職業選擇,這些問題或許更有探討價值。(張冬梅)